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记者暗访“黑诊所一条街” 就诊者多为附近民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11:26 龙虎网

  【龙虎网讯】“浦口区泰山街道桥北村有个黑诊所一条街,医生们给人看病那架势让人看了害怕,这万一要治死人可怎么办呐?”近日,本报84686500热线不断接到居民这样的举报电话。昨天,金陵晚报记者通过暗访,联合相关执法部门一举捣毁了这些害人的黑诊所。

  “大夫”们啥病都能看

  昨天上午9点多钟,根据举报人提供的地址,记者直接来到了位于桥北村某大型建筑工地对面的这条街。这是仅一面有房子的“半边街”,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挂在门口或是摆在地上写有“诊所”二字的大牌子。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短短几百米的这条街上的诊所竟多达7家。

  看起来这些“诊所”的生意都还不错,各家都坐着几个等着看病的人。记者假扮病人走进了一家门口挂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字样的诊所。

  只见这个10多平米的小屋内坐着三四个民工模样的中年男子,靠里面的拐角处一张桌子后面坐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妇女,正在给一个病人搭脉。桌子上摆放着一些茶缸、镊子、手术刀这类的东西,她的后面是一个摆满药品的橱子。

  也许是记者的打扮引起了“大夫”的怀疑,记者刚进屋,那位妇女便一脸紧张地站了起来,她已经忘了屋外挂着牌子,竟连声问记者怎么知道她这里是诊所的。记者谎称是替家人来买点感冒药,“大夫”才稍微放松下来,她让记者坐在一边等会儿,等她把手上这个病人看完便帮记者拿药。

  显然这位病人对自己的身体很担心,记者听到那位妇女在安慰他,“你放心吧,药到病除,你这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太累了。我可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原来在老家的大

医院干了好几年呐,没见我门口的牌子吗,基本上啥病我都能看……”听着“大夫”的自我吹嘘,男病人连连点头。最后,“大夫”在给他注射了一针药物并拿了很多药丸给他后,男病人满意地走了。

  就诊者多为附近民工

  在这家“诊所”买了几块钱的感冒药后,记者在附近又转了一圈。结果发现,来这些诊所就诊的基本上都是对面建筑工地上的民工。

  为什么民工都选择在这些“诊所”就诊呢?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个从诊所出来的人。“离我们工地近啊,来去都很方便的。”一个手拿安全帽的青年民工如此回答记者的问题。

  还有民工告诉记者,在南京呆了好几年了,大医院他们从来没去过。一是因为大医院的价格贵,二是因为路途太遥远,耽误他们干活。民工们对记者提出的疑问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记者采访的所有人都对这些医生有无行医资格的问题从来没关心过。

  当场查处两家黑诊所

  下午两点多钟,记者将上午暗访的情况向浦口区卫生局作了通报。该局领导非常重视,由分管医政的王副局长亲自带队的执法车很快开到了现场。

  在最里面一家,一男一女两位“大夫”正在为一个手指被砸伤的民工包扎伤口。见执法人员进屋,两人立刻脸色大变,准备夺门走人,但被执法人员拉了回来。虽然男子拿出了某卫生学校的毕业证书,但没有行医资格和执照却是事实,执法人员当即扣下他们所有的药品和器械。

  在记者暗访的那家声称啥病都能治的“诊所”里,“大夫”傻掉了。上午还和病人侃侃而谈的她在执法人员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什么手续也拿不出来。只能灰溜溜地认罚。

  执法人员对这两家的查处结束准备再到其他家时,结果发现另外几家竟然全部关了门,挂在门口的牌子也全部不见了踪影。这一情况令执法人员纷纷摇头,连声感叹想查禁这些黑诊所太难。

  查禁为何这么难?

  据记者所了解,南京市各级

卫生部门对这些“黑诊所”一向采取“高压政策”,但捣毁一批后总是还会有新的黑诊所在另外的地方冒出来。为什么查禁会这么难呢?昨天,记者就这一问题与一些执法队员进行了交流。

  一些队员告诉记者,这些黑诊所里就诊的人基本上都是民工,有这些需求者自然就会有黑诊所生存的土壤。“他们有利可图呀。”一位队员说。

  除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因外,队员们认为公立医院缺少必要的延伸服务、相关一些部门对黑诊所的约束力不够等也是造成黑诊所屡打屡在的重要原因。

  居民盼多建服务中心

  在采访中,桥北村的一些居民也对黑诊所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居民们认为,如果多设一些有牌照的农村卫生站,工厂医务室,在一些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动员公立医院去搞一些便民的卫生服务中心,缓解民众的需求。挤压黑诊所的生存空间,应该可以从根本上除掉这个“顽疾”。

  对于居民们的这个观点,不少执法队员觉得很有道理。一些队员告诉记者,很多外来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由于文化素质和收入都低,对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常识又知之甚少,很容易被黑诊所的几套骗术所蒙蔽。再加之正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这使得黑诊所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市场。因此,对于黑诊所,除了有效打击之外,如何尽快建立一套“疏导结合”、“有破有立”的长效治理机制,已是迫在眉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