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长安发现隋代少数民族大将军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07:34 华商网-华商报

  

长安发现隋代少数民族大将军墓(图)

  左图隋将军墓中出土的罕见大型陶俑

  本报记者王荣忠摄

  ■墓主是少数民族柔然族,17岁时承袭爵位,历经三朝,他曾亲手杀死敌军首领,战功显赫,62岁病死于豳州(今彬县一带),他病逝时三军闻而掩泪。

  ■公元592年迁葬于现址,墓葬出土的仪仗队对研究陪葬出行仪仗队排列顺序有很大帮助,该墓葬对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史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报讯(记者李彪)近日,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居安村村北的一座隋代少数民族大将军墓葬被省考古研究所清理完毕。该墓不仅出土有保存完整的出行仪仗队,还在我省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了两件高达近1米的红颜色的“门立俑”。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一生战功显赫,病逝时“三军闻而掩泪”,可见其深受军士爱戴。

  墓室内出行仪仗队栩栩如生

  该墓平面为“甲”字形,长30.9米,深8.6米,有3个天井;墓道内原来绘有一些人物壁画,但大部分已经脱落。该墓虽然被盗贼骚扰过,仍出土有墓志、石门、陶俑、陶罐、陶磨、贝壳、陶珠等112件文物。

  该墓墓室内发现了众多红彩陶俑组成的出行仪仗队,队伍前面是披挂盔甲的骑士俑,中间部分是骑马的乐俑,马的左侧均放置了一面陶鼓,排在后面的是仕女俑,造型精致,栩栩如生。

  省考古研究所长安考古队队长刘呆运表示,该墓是关中地区首次发现隋代时期少数民族茹茹族的墓葬,对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史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出土情况看,这些陶俑没有被扰动过,并且从以往发现的隋墓来看,仪仗队排列组合位置如此准确的比较罕见,对研究陪葬出行仪仗队排列顺序问题大有帮助。

  首次发现墓门两旁体形硕大的“门立俑”

  考古人员在该墓的线刻石墓门两侧门墩石处各发现一个造型逼真的石狮,还分别有一个高达96厘米、保存相当完整的红颜色的“门立俑”。“门立俑”头戴平巾帻冠,双手合拢于胸前,脸稍瘦面色和谐,体态丰腴,最里边穿着圆领衫,外面穿着交领长袍,袍外还罩着有系带的衣物。门立俑脚边还分别站有一个高约20厘米的小俑,小俑为一男一女,男俑戴防风帽,穿中袍,束着腰带;女俑稍高,头戴帽冠,穿着长裙和宽袖交领长衫。

  刘呆运表示,门立俑可能是负责守门的官员,脚边的两个小俑可能是仆人,体形如此大的门立俑在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陕西都是第一次发现。

  墓志显示墓主一生战功赫赫

  从墓志长六百余字的记载可以看出,墓主名叫郁久闾可婆头,京兆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是当时的少数民族茹茹族,祖上为躲避战乱从北边大漠地带迁移过来。据了解,茹茹也称柔然,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在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

  墓志记载,墓主“挺鸾凤之姿,拱金虎之气”,一生战功赫赫。他17岁时承袭爵位吐豆弗。后来归顺北齐被授为沙州诸军事、沙州刺史、大贤真备身、正都督、寻加伏波将军、假仪同三司等官位。在突厥侵扰时,他亲手杀死敌军首领,被授为仪同三司、安德县开国公、右卫大将军等职。此后,他更是战功显著,北周时被“授上开府、九陇郡开国公,寻加大将军”,隋代时先后被授为北道行军总管、长州诸军事、长州刺史、北道行军元帅。

  墓主62岁时因病死于豳州(今彬县一带)。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正月廿六迁葬到当时的京兆高阳原(现长安区大居安村一带)。他病逝时“三军闻而掩泪”,可见他深受军士爱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