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博览会上摘金揽银(18)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0:22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创新故事

  陈凤仪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一大爱好——创造发明。

  记者慕名约访陈凤仪,在玉林市城站路中段的一个小巷里七拐八弯,费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这位老人。他的身材中等显胖,从他与妻子的交谈中,记者发现陈凤仪既是一个有一
股倔强劲、不服输的老人,又是一个生活达观的长者。

  说到他的创造发明,他用一口地地道道的玉林话兴奋地介绍自己平凡中走过的不平凡的艰苦岁月。

  20世纪80年代初,陈凤仪从事建筑业时,看到手推的铁皮车倒料时很不方便,来了个脑筋急转弯,把它改装成省力好用的翻斗车。1997年,他承包了市环卫处的一个垃圾填埋工程,由于当地村民的反对,投入的资金化为泡影,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决心要搞出一种炉来燃烧处理垃圾。

  一天,他经过再三考虑,把要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搞试验燃烧处理垃圾的想法与家人商量。此话还未说完,就遭到老婆和儿子、儿媳的反对。九头牛都拉不回的陈凤仪横下一条心,决心在自家门前的水泥地板上搞一个小型的燃烧垃圾的炉子进行试验。

  不久,他请环卫工人将两车垃圾拉回来,全倒在自己的家门口。

  这可捅破了“马蜂窝”,拉回来的是又臭又脏的垃圾,给家里生活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垃圾的臭味弥漫到附近的空间,也激怒了不能理解他的一些左邻右舍的居民。

  “你这个遭老头子要搞什么名堂,真是‘狗抓耗子,多管闲事’。”他的妻子责怪道。

  有的邻居指着他说:“你年纪大了,是不是精神有毛病。”

  “那段时间,我虽然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我从未因此而退却;他们越不能理解,我就越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你们看看。”陈凤仪语气坚定。

  他顶住来自家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不管成功、失败,天天试验,一步一步的往前摸索。

  经过先后多年的研究、摸索、实践,再研究、再摸索、再实践,终于研究出建造卧式炉焚烧垃圾的处理办法。

  2002年5月的一天,他兴冲冲地找到市某单位的领导说:“我发明了卧式炉来处理城市垃圾。”领导看到眼前的这个六十开外农民模样的老头,不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

  陈凤仪回去后把领导怀疑的眼光化成一种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经过30多次的试验,如今,卧式炉垃圾焚烧率达98%以上。

  成功了,他又特意请玉林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和市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前来参观、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客人们开始还是有些怀疑,但在试验结束后,让在场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吃一惊。

  与此同时,陈凤仪研究出了与垃圾焚烧后废气净化过滤处理的配套装置,并按照自己的思路,请人代写了题为《申请建造隧道式垃圾燃烧炉》的申请报告,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两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在第十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陈凤仪怀揣着两项发明应邀赶到杭州参加博览会。经过专家的严格评选,他捧回了金、银两个大奖。

  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缺乏资金怎么办?陈凤仪找到合作伙伴,通过合股等方式,经投入300多万元在永宁垃圾场建起了一座卧式垃圾焚烧炉。

  2005年3月16日,中国冶金自动化研究院、北京市国家知识产权局、广西区民用燃料及气体检验站等9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相聚玉林,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卧式垃圾焚烧炉及废气净化装置的开发引用”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鉴定。专家、教授在听取了课题组及测试检测报告、用户报告,并实地进行了考察后,认为该科研项目采用了两项专利技术,卧式垃圾焚烧炉燃烧垃圾迅速、日处理垃圾200至300吨,且有建造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一致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

  陈凤仪的心血没有白费,不仅让专家、教授感动,也让家人和邻居刮目相看。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李晓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