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文化立市人才强市———学习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体会之二石宣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00:10 哈尔滨日报

  发展战略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在新一轮城市发展实力的较量与角逐中,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着眼当前与长远,立足基本市情,科学谋划发展的基本战略,精心描绘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文化立市、人才强市战略,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刻认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对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科学判断。

  科教兴市战略:

  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科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创造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符合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国内外发展竞争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实现城市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实力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正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走势,客观审视基本市情,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强化科技先导作用”,走一条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新路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证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发展经济学认为,科技进步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因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表明,科技始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有力杠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实力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和支撑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资料表明,科技实力占发达国家先进城市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由20世纪初的5%—10%,增加到80%。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十五”期间哈尔滨市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综合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在2005年全国50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哈尔滨市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居第9位,连续4次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2005年全市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1亿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是面对国际间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国内增长加速期和发展扩张期的全面逼近,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战略性机遇,承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重叠的历史性机遇,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建议》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明确了追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壮大科技实力的新思路,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指明了方向。

  全民教育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建立现代、新型、公平的教育体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这是加快城市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类正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为主,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在这种竞争背后,是教育规模和水平的竞争。马克思曾经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问世,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主要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增强。“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石忠信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在哈尔滨市进入以“全面振兴”为主题的新阶段,资源、环境、技术等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要解决发展相对落后这一重大问题,必须尽快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挺起城市的脊梁,突破障碍,乘势而上,迎头赶上。《建议》把教育放在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地位,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并确立了“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中心,由学前教育到在职教育和老年教育、由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由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这是为全市人民提供多种选择、覆盖到位的受教育机会的庄严承诺,是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基础作用的积极回应。根据《建议》的部署,我们必须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努力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城乡教育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全民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城市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转化是加快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中心任务。只有科技与经济真正实现了有机结合,真正融为一体,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建议》提出,要“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实现科技支撑、引领经济,提高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重大举措。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根本在于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十五”期间哈尔滨市科研与开发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科研成果3782项,在全国50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居第6位,累计申请专利7636件,仅2004年专利申请2827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跻身全国排名前10位,但在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方面,仅列第20位。可见,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需求相比,哈尔滨市巨大的科技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建议》提出要“尽快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住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开发主体、投资主体和应用主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按照《建议》提出的“实现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型技术创新升级”的要求,全面整合科技力量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科学研究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全市科技投入体系,建立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必须坚持科技融入经济、长入经济、推动经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的跨越发展。

  “文化立市”战略:

  城市发展的时代引擎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已经或正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文化引发和推动城市的新发展。《建议》首次明确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这是一个新亮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新兴经济业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直接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增强城市软实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提出,“大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形成各种文化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群,提高城市文化生产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明确的政策导向,表明市委、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清醒和自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以文化经济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第三代生产力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产业功能逐渐显现,催生了新的社会系统综合体———文化产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共识的形成,文化产业这种“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蓬勃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已分别占GDP总量的25%和50%,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迅猛发展之势,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的源泉和新的增长点。深圳、长沙、苏州、大连、绍兴等地纷纷把文化产业摆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纳入“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我们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哈尔滨市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过程,是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化注入工业、文化的含量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诚然,发展重工业是哈尔滨市新阶段乃至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重中之重,但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与欧美不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增加制造业产品文化附加值,使传统优势产业重新获得生机,实现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高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审视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比较低。一方面,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基础,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目前,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接近4%,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建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催生、推动哈尔滨市又快又好发展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文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环境是凝聚人心、折射城市精神风范和价值理念、展示城市文明进步的精神载体,也是一座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深厚渊源和动力支撑。一个城市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城市的跃升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源和精神动力,为城市的发展释放无穷创造力和巨大凝聚力。《建议》提出“要深入宣传、积极倡导‘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科学部署,以及注重人文关怀、建设现代城市的精神境界。从本质上讲,城市精神是人文环境的内核和特质,渗透于城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城市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是牵引城市蓬勃发展的动力和展示城市魅力的名片。从国际上看,罗马、日内瓦、温哥华、巴塞罗纳等城市,都是凭借优良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精神,集聚、整合、激活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最终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从国内来看,上海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为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长沙作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概括,大连提炼了“创造、创业、创世”的城市精神。人文精神使这些城市焕发了无穷的发展活力,释放了无穷的发展潜力。当前,哈尔滨市正处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饱满的“精”、“气”、“神”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已经纳入《建议》的“哈尔滨精神”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特定精神标识,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理念,成为维系市民关系的重要精神纽带,成为推动哈尔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最大程度地支撑、推动和保证哈尔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文化特质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魅力。文化特质是一个城市独具的人文个性和品格,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城市。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挖掘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等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哈尔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既是对城市特色和品位的深刻认识,也是城市发展的厚重依托和希望所在。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显然,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发掘和张扬城市文化特质就应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充满无穷魅力和焕发无限活力的关键。一些国际性文化大都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如巴黎以高雅的艺术氛围取胜,纽约以前卫的现代文化见长。哈尔滨市有“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城市特色,但其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发掘、整合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张扬。《建议》提出,要在“充分发掘和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掘优势、释放潜能,彰显个性、丰富内涵。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以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为代表的独特历史文化,以俄罗斯、犹太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以典型北方气候为特征的冰雪文化,以太阳岛、森林植物园、北方森林动物园为主体的城市生态文化,以三大动力为支撑的工业文化,以“哈夏”著称的音乐文化,以特色建筑风格为代表的欧陆风情文化,做大做强“冰雪节”、“哈夏会”两大品牌,营造独特文化优势,逐步把哈尔滨打造成中西文化交融、古今文化兼具的历史文化名城,使其在世界城市之林独具一格,熠熠生辉。

  人才强市战略:

  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必然要求,是振兴哈尔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建议》提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清醒判断和有力回应,是立足市情、着眼未来、应对挑战的战略选择。

  人才资源是城市竞争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整个资源体系中的核心资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建议》提出,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体现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这一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从人力资本理论来分析,人力资源是主体性资源和高增值性资源,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城市经济正在由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转变,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城市竞争关键在人才,根本在人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决定因素。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经济雄踞世界第一的根本所在,就是拥有了世界第一的人才资源优势。“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实施了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日益壮大。到2004年底,全市拥有各类人才60.6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5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6.4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经营管理人才3.3万人,另有高技能人才10.4万人。“十一五”时期是哈尔滨市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更加激烈的发展竞争,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深刻领会《建议》的精神实质,以战略眼光和科学发展理念审视人才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抢占人才这一战略制高点,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实现哈尔滨的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

  人才洼地是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建议》提出,要“积极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绩效考核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建立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环境”。从经济学理论上讲,洼地效应是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环境质量更高,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体制和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集聚和激活人才这种稀缺性资源的内在动力。哪里环境最优越,人才就会向哪里集聚,这是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目前,国内外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深圳、北京、青岛等富有吸引力的城市纷纷出台系统的人才资源规划和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竞相培育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城市由于人才资源规划与政策存在许多不系统不完善之处,以致“孔雀东南飞”,大大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哈尔滨市人才管理工作迈出很大步伐,先后出台了《吸引外省市人员来哈工作和投资的暂行规定》、《哈尔滨市吸引外籍人士来哈居住、学习、工作和投资的规定》、《哈尔滨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文件,再加上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决策和政策扶持,出现了“孔雀飞东北”的可喜现象。但是由于科学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我们必须从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出发,全方位培养开发爱护人才,合理有效配置使用人才资源,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人才高地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从人力资源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构筑人才高地、培植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建议》提出,要“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是顺应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抢占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和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的经验证明,人才质量和数量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实力成正相关效应。哈尔滨市具有比较强的人才竞争力,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2005年1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4年度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哈尔滨市蝉联排位第10名,其中,人口与劳动力方面得29.1分,占总分的比重为31.6%,名列全国第一,得分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哈尔滨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4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3.8%。目前,有党政人才5.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44.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0.5万人。构筑人才高地的关键在于开发本地人才,盘活现有人才。同时,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要继续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整合力量培育人才,不拘一格广揽人才。为此,《建议》要求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首先,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建议》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善于治市理政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其次,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是当今人类社会最稀缺的资源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兴起无不得益于一个庞大的企业家阶层的崛起,得益于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的建立。目前,哈尔滨市企业家的数量和素质还远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根据《建议》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第三,抓好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根据《建议》的要求,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学科发展、进行原始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勇于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拔尖人才。既要造就高层次人才,又要培植一般人才;既要凝聚体制内人才,又要凝聚体制外人才;既吸引国内省内人才,又要吸引境外海外人才;既盘活存量人才,又要培育增量人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为振兴哈尔滨的宏伟大业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