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全力推进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01:16 石狮日报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中共石狮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建设,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05
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6亿元,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达14.85亿元,年均增长22.1%%,其中地方级收入年均增长15.6%%,5个镇(街道)财政收入超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8元,年均实际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8523元,居全省第一,年均实际增长4.8%%;“十五”时期,累计外商实际到资8.5亿美元、自营出口8.3亿美元,年均增长18.9%%和32.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城镇建成区面积增至23平方公里。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4位,连续八年保持全省第2位。先后荣获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等称号,实现全国科技先进市八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

  2005年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积极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94.4亿元,比增33.5%%,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2家,比上年增加16家;纺织服装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完成产值122.8亿元,比增42.9%%,占工业总产值的63.2%%。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加快福建省石狮经济开发区、宝盖鞋业工业园、灵秀服装创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步伐,灵秀、鸿山标准厂房全面动工,王老吉饮料、致高纺织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签约并动工建设。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家企业荣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总数达7个,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9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家。积极发展港口经济,石湖港区启动建设保税仓库并开展内外贸同船运输业务,港口货物吞吐量475.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5.3万标箱。海运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治外挂船舶取得成效,全年新增运力30多万吨,新增税收近千万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石狮服装城开城融市并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鸳鸯池布料市场经营户办理一般纳税人,促进布料市场的规范发展。金融业稳步发展,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3.2亿元,贷款余额93.6亿元,存贷差继续缩小。旅游总收入超15亿元,酒店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均有较快发展。推进对外经贸合作,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博会,出台鼓励企业自营出口扶持政策,全市自营出口2.78亿美元,比增28%%,荣获中国出口名牌企业1家、入围省级重点出口品牌企业6家,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4个,外商实际到资2.31亿美元,比增12.5%%。

  (二)现代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完成《石狮市中心城区LNG专项规划》、《石狮市沿海岸线专项规划》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规划编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商业步行街基本完工,镇中路改造进展顺利,拆除危房建设绿地全面推进,全市新增园林绿地40.86公顷。加快建设高速公路石狮连接段、石湖路拓宽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20万吨自来水扩建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年初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均按计划进度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创新城市管理手段,扎实推进环卫制度改革,市区主干道和社区保洁权市场化取得实质性进展,顺利通过全省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验收。继续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完成市区10处交通路口改造,城乡交通状况持续改善。规范土地管理,加快“回批地”处理进度,出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建设,祥芝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宝盖等6个镇入围全国千强镇。

  (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提升教育水平,高考本科上线率居泉州市第2位,加快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华侨中学新校区建设,完成20所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基金规模突破700万元,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沿海卫生院建设均按进度推进,医药市场整治初见成效。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成功举办470级帆船亚洲锦标赛暨全国帆船冠军赛、首届工人运动会和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闽南什音等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加快建设。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设“二女户”五项工程,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85%%,被评为全省计生二类先进县(市、区)。顺利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启动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工作。扎实推进双拥工作,顺利完成征兵任务。重视老年人事业,荣获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市。开展全市侨情普查,海外侨亲、社团联谊工作不断加强,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捐资400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成功与澳大利亚伦马克帕林加市缔结友城。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信访、残联、档案、人事、人防、气象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的进步。

  (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祥芝国家中心渔港获批建设,新增10个重点村完成改旧建新、30个村实现村通自来水,转移农村劳动力1286人。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试行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办法,扩大新型农村医保覆盖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三大集控区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日处理量达17.3万吨,市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深化“平安石狮”创建活动,顺利通过全省首批“平安县(市、区)”命名考评,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提高到95.1%%,市公安局、凤里派出所、灵秀司法所、凤里调委会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局”、“人民满意的派出所”、“全国先进司法所”、“全国先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等称号。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打击走私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完成“四五”普法任务并通过验收。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关于解决全市环境卫生问题的议案》,及时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答复率均为100%%。

  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对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三是必须致力于改革创新。四是必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五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

  二、“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和全省、泉州市“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全力推进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建设,凸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中的战略位置,力争成为全省工业化进程、城市现化代进程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示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2010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10亿元,年均增长13.5%%以上,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33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争取更快更好些;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实现“四个构建”,即: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框架、构建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构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为此,今后五年要把握以下四个战略重点

  一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十一五”时期,我们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自主创新型的发展路子,推动产业朝“节能型”、“环保型”方向转变,推动增长方式朝集约化方向转变。要着力做强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六大类优势产业,积极培植石化中下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大力推进石湖港大型综合物流中心和石狮服装城建设,进一步凸显“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泉州“亿吨大港”主港区和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53.942.6,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13.4%%、1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纺织服装业产值超32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00万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6亿元。

  二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入手,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融合、共享、互动的城乡发展机制。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形成行政服务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居住区、商贸物流区和产业基地区,做优中心市区组团;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跨海通道、第二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交通、能源、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体系。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水平达80%以上。城市环境质量达标率95%%,森林覆盖率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十一五”时期,要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现代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出口商品总值20亿美元,新增一批上市公司,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方面取得突破。

  四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平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更加注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更加注重安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要着重扩大就业再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优先发展教育,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文化强市,熔铸“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戏曲、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强化公共卫生建设,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平安石狮”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每万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达500人以上;平均预期寿命75岁,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下。

  三、关于2006年政府工作安排

  2006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9%%,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外商实际到资增长8%%,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为实现上述各项目标,必须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开展公益性就业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致富辅导,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结合“回批地”的处置,引导农民利用土地、自有资金置业、创业,鼓励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拓宽村集体财产增值保值渠道,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壮大集体经济。继续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加快推进新村建设,每个镇每年集中力量抓好2个“精品村”,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市农村面貌有较大的改观。要强化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危房改造、道路建设和设施配套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制定新村建设方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今年市财政将安排3000万元用于新村建设,镇、村两级要配套相应资金,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缩小城乡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从2006年起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四改四化”要求,完成全市村通自来水工程,加快建设沿海五镇垃圾中转站,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完善农村基层所站和镇村文体设施,推进农村先进文化示范工程建设。认真做好乡镇、村(居、社区)换届选举,精心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海洋渔业产业链优势,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滩涂特色养殖,扩建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发展一批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好产品质量认证和食品卫生认证等工作,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精心组织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建设。提高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做好防控禽流感工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抓好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和梅林、东埔、锦尚、沙堤、东店、石湖、古浮、锦江等渔业码头和基地建设。实施《石狮市台风期间渔船安全管理办法》,建设海上渔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增强渔船、渔民防抗台风能力。

  (二)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工贸联动新发展

  扩张产业规模。加快推进福建省石狮经济开发区和宝盖鞋业工业园入园企业的建设和投产;整合建设4500亩灵秀服装科技标准厂区,形成规模效应大、配套设施全、管理水平高的新型工业园区,努力建成泉州市示范工程;壮大凤里童装基地、蚶江西裤基地,规划建设锦尚纺织工业基地;大力推进鸿山、永宁等标准厂房建设。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加大对纺织业的扶持力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六大类产业结构升级,促进PTA、王老吉饮料等项目落地投产,努力构筑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产业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出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扶持措施,建设中国休闲面料研发中心,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以商标保护为主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重视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建立科技人才库,增强博士后工作站聚才作用,规划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人才公寓和蓝领公寓,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培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继续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六名工程”,落实各项品牌建设扶持政策,加大名城名牌联合推介力度,引导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等。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污染产业,鼓励漂染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完善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制度和标准,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

  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港口经济,完善港区基础设施,拓宽石湖大道,建设第二疏港通道,抓好石湖港第二个5万吨泊位建设,筹建保税物流中心、联检大楼;充分发挥内外贸同船运输的优势,筹划开辟新的国际航线,积极引进国内外专业物流企业,加快海运业发展,全面增进港航战略合作。做活旅游文章,按照旅游规划梯次开发旅游景观,整修“海丝”景点,开发建设永宁古卫城遗址,抓紧建设美达、明昇凯悦等星级酒店。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餐饮、汽车、会展、房地产等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石狮服装城、鸳鸯池布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等专业市场的繁荣发展,加快服装城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服装城综合配套设施,打造商业步行街商贸精品区,扶持玉湖果疏批发市场,全面推进旧城区市场的整合和改造。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培育、引进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的社会信用平台。加强市场整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三)创新发展思路,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着力加快体制改革。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开发经营。支持金融创新,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提高存贷比例,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继续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密切关注金融政策动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化解城市信用社的债务问题。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做好二轻系统企业的改制工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健全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推行部门预算。

  增创外向带动优势。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依托“4·18”、”9·8”等重大招商活动,广泛推介我市的投资环境和招商项目,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履约率。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把握国际制造业高端转移趋势,推出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着力引进一批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力争在延伸产业链、培植新兴产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做好原材料、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欧美、东盟、中东等传统市场,拓展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大力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出口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提高终端市场控制能力。完善落实外贸出口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产品从本地出口,扩大我市自营出口规模。

  增进对外交流合作。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办好第九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提升办展层次,抓住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全省的有利契机,深化对台农业合作,做好梅林港对台贸易试点工作,拓宽对台合作领域。做好侨务工作,开展侨情、台情普查,维护侨亲侨属权益,做好老一代华侨及华侨新生代工作,筹建石狮海外留学人员家属联谊会。加强区域协作,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密切与内陆地区经济联系,延伸我市发展腹地。

  (四)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现代城市新形象

  加强规划指导。以《石狮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全市详规修编,加快制订《城市中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主要街景立面控制规划》等专项规划,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编制新一轮《石狮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按“低密度、高容积”的原则,鼓励市区建筑向空中拓展和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加大规划监察和土地监察力度,提高综合执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章行为。

  完善城市配套。增强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加大对沿海城镇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营造宜居生活环境。高起点规划服装城周边配套商贸区,做好城市东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抓紧华侨中学片区改造和镇中路一期工程建设,推动联邦商业城改造进程。加快宝盖山生态文化公园、灵秀山森林公园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一批街景小品和休闲绿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贯通大北环和高速公路连接段,建设外西环、祥芝外线、东西三路等主干道,拓宽石锦大道,推进20万吨水厂扩建、香山220kV输变电工程、城市LNG项目建设,做好第二引水工程、鸿山热电厂的前期筹备工作,抓紧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市区污水管网改造。

  依法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执法水平,探索城建监察管理新体制,实现建设与管理同步到位。深化环卫改革,在市区全面推行保洁物业化管理。建设市客运中心,增设100个公交候车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便民快捷的交通网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继续改造城市市区、主干道的主要交通路口。加强市容市貌整治,逐步推进城市主干道立面改造,全面开展城市噪音、油烟、扬尘的整治,加强各类建筑工程的管理。

  (五)坚持以人为本,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

  注重为民谋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扶贫济困、助残、安老敬老、优抚安置等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工业园区周边镇村发展房屋租赁、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福利中心配套设施,逐步推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做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建设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实行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继续做好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团结友爱、互助互济、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难等问题,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关爱女孩”工程,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规范土地管理,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和“回批地”,充分发挥土地效用;完善征地补偿标准,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征地难题,确保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做好沿海防护林带和生态林保护,抓紧环境监测控制中心建设,全面整治锅炉废气污染、粉尘污染,加强矿山管理,巩固封山禁采成果。

  深化“平安石狮”建设。加强对社情民意信息的搜集和研究,创新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重点解决好劳资纠纷、生活保障、改旧建新等热点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网络视频治安管理系统,开展严打整治斗争,重点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反走私工作,始终保持打击走私的高压态势。将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建立企业生产自救体系,加强“三合一”企业、道路交通、危化品、危旧房等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整合教育资源,盘活闲置校舍资产,稳定沿海乡镇师资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加快华侨中学新校区和石狮一中新区建设。抓好职业教育,支持办好泉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继续补助本地学生就读本地职业技术学校。扶持民办教育,加紧建设泉州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力争长春理工大学泉州学院秋季招生。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城乡公共卫生网络建设,认真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计划,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沿海五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广泛开展以移风易俗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革除大操大办的陈旧陋习。繁荣文化事业,开展“中国灯谜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做好中国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的普查,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加快市博物馆和职工活动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场馆、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使之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举办石狮市第五届运动会,加快建设竞技训练中心,完善国家拳击队、柔道队冬训基地。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加快发展广播影视、关心下一代、档案、民族、宗教、气象、地方志、抗震减灾等社会事业。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抓紧做好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的分设和综合执法局的组建工作。按照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镇(街道)两级管理权限,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实现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政府工作的重点和财力保障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新农村倾斜。加快各类行业协会的规范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代表和协调的职能。

  三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网上审批和集中审批,推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完善政府运作机制。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责任追究和督查督办等制度。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突出过程监管和事后审计,强化项目前期论证、立项、招投标、财政审核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廉政建设,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