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柳红和子尤的生命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22:41 财经时报

  □付艳霞

  子尤,一个母亲眼中的快乐的孩子,一个成人眼里古怪精灵的少年,一个读者眼中可爱的作者,一个编辑眼中易于合作的作者,一个值得所有人庄重起来的灵魂。在这样一个“隐秀”的面具时代,我仰慕一个少年的锐气和真诚。

  子尤:一个“可爱之人”

  看到他的文字,你会觉得这个孩子的世界是特别的,文字是唯美的,心灵是那么纯净又率真。我问是不是有西方的教育背景,妈妈说他可能确实是读外国的作品多一些。其实,子尤是个博览群书的人。出院之后,在姥姥家,子尤每天都在读书,速度很快。最近他在读红学的书,现在看了脂批本的《红楼梦》。然后又看了一遍《往事并不如烟》和《洗澡》。这几天又在看徐志摩。当妈妈问他对徐志摩是什么感觉、徐志摩是不是天才的时候,子尤说:“他不是一个尘世的人”。这样孩子式的评价又让我们笑了。

  《鲁豫有约》做节目之前曾经对子尤有过一个采访,当时有记者问到子尤在做手术之前是不是紧张,子尤说不紧张。记者一直想把这个话题延续下去,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一个15岁的孩子怎么会不紧张呢?但子尤说的是真话,他真的不紧张。于是话题就没有办法继续了,以至于那个编导都担心,对子尤的采访能不能成功。万一到了现场,子尤不说话怎么办?出人意料的是,节目录制的时候,子尤神采飞扬,表达流畅自然,节目非常成功。事后,鲁豫发短信来说,子尤是个“可爱之人”。

  柳红说,子尤就是这样,自然率真,不像很多小孩儿会说话,更不会说冠冕堂皇的或者左右逢源的话,他没有很多小孩儿身上那种说套话的习气。比如,子尤的学校要给子尤颁发一个“特别荣誉奖”。妈妈跟子尤商量。子尤说,我去,还要讲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去“释放有毒的思想”。于是,我们去了,子尤讲了,当时的会场上掌声雷动。子尤感动了在场所有的学生。

  他用智慧达到无畏

  妈妈说,如果不是经历这样的事情,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会有这么坚强。这个经历,激发了妈妈和子尤身上的很多潜能,我想这是他们创造奇迹的直接动力。

  我感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我佩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妈妈说,非常幸福,他们能彼此拥有,用子尤的话说就是“我幸运,我幸福”。子尤经常会说“子尤式”的格言。妈妈每天都在做生病日志,同时也会记下子尤的只言片语。

  子尤的快乐,子尤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孩子式的,但又是哲学的。曾经我们也无畏,曾经我们也快乐,然而,走着走着,我们忽然就变了,变得畏惧起来,变得找不到快乐,变得深沉起来,庄重起来,沉重起来。肿瘤在子尤的胸部生长的同时,却丝毫没有磨灭掉他的快乐和他的童真,然而,他同时又在丰富,在充实,在成熟。于是,子尤真的变成了一个传奇,他用智慧的方式达到了无畏,用充分了解痛苦的方式延续了快乐。

  在观看《鲁豫有约》之《子尤有话说》的整个过程,我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真实的快乐和感动让我在等待黎明来临的时候任性随意。我始终都是百感交集,我享受着这样的相识和这样的了解,感受着自己对子尤的需要。这是一种看到健康的灵魂和健康的心灵的感受,是一种见到母子如此相濡以沫的情意的感受。

  一个母亲的力量

  离开的时候,才想起,我是来看一对每天都跟死亡较量的母子。他们说子尤目前的情况依旧十分危险,随时有可能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他们对这一切谈笑风生的时候,我也跟他们一样,忘了这一切的恐怖。出了他们家门,我已没有了担心,只留下惦念,我想在这样强大的母子面前,我们所有的担心和恐惧都是苍白的,而唯有惦念,能够给他们输送神秘的力量。

  一切都如我想像的一样,神交已久之后宾至如归。我第一次这样到一个陌生人家里而没有语无伦次,我第一次对父母亲人之外的人有了如此亲密无间的感受,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心里无比踏实,第一次不去想自己可能说错的话和可能露出的“怯”,第一次跟人打交道有这么安全的感觉。

  而此时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不是柳红母子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他们!而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母亲的力量有多么无穷,这种力量不仅在创造生命长度的奇迹,更在挥洒生命质量的奇迹。母亲的力量就是想要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无路可走的时候再跨出一步,毫无希望的时候再给自己一线希望。

  去年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后去医院里看望了子尤。在不知情的人们眼里,这是一老一少两个“狂人”的相遇。而事情完全不是这样,是他们对于教育的关注使他们心灵交汇在一起。子尤善于独立思考,他对目前的教育体制有独特见解,当他在《李敖回忆录》里读到李敖关于教育的议论,很有同感。那次李敖送给子尤的礼物就是子尤一直想看但在大陆还没有出版的一本他谈教育的著作《教育与脸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