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蜀山窑址发掘出明代紫砂有望跻身“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09:31 江南晚报

  本报讯记者何小兵报道由宜兴市独立申报的紫砂陶制作技艺申遗项目,元旦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榜。然而,宜兴紫砂的历史渊源成为此次申报材料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记者昨天从宜兴蜀山窑址考古工地获悉,这里已经发掘出部分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在与此相关的羊角山窑址消失以后,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期盼已久的明代紫砂,为宜兴紫砂起源的学术争议提供了重要佐证。

  传统观点认为,宜兴紫砂作为一种成熟工艺体系形成于宋代,近年一些学术界泰斗则认为形成于明代。引起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尚未发现宜兴紫砂的古窑址。此次蜀山古窑址考古共发掘面积334平方米,出土各类陶、瓷标本万余件。

  蜀山窑址考古工作队负责人杭涛对此次发掘的评价是:堆积层次厚达11米,断代标尺基本确立;紫砂款式品种齐全,名家款式层出不穷;明代紫砂初见端倪,可望解决宜兴紫砂起源问题。

  历史上,蜀山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半径范围内。据杭涛介绍,通过这次试掘,以前对紫砂和均窑器物的一些模糊认识得到了澄清。根据初步观察,各层次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从出土器物来看,已经出现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与金坛明代井内出土的紫砂壶、罐造型基本一致。

  据悉,蜀山窑址由南京博物院、无锡博物馆、宜兴文管办等单位联合发掘。到昨天为止,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考古工作将在春节后继续开展。杭涛透露,春节后发掘重点将集中于明代地层和早期窑床,发掘规模也将较前阶段成倍扩大,所涉及的考古类型学和器物学鉴定等工作内容将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正力争将蜀山窑址申报2006年度“全国10大考古新发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