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进“十一五”•郴州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5日10:32 红网-湖南日报

  

走进“十一五”•郴州篇

  郴州北湖风光。 李细万 谢晶荣 摄

  装点“后花园”今朝更好看

  ———郴州在开放中加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本报记者 邓明 通讯员 白培生

  寒风冷雨挡不住人们热游郴州的脚步。年末时节,五岭腹地的郴州大地,仍然是一派旅游热火的景象:北湖的“龙女”、苏仙的“天堂”、汝城的“热水”、永兴的“悦来”等温泉休闲胜地,人声鼎沸,笑语喧哗,其中以来自五岭之南的客人最多;走在郴州街头,随处可见挂着粤字牌照的大车、小车,和一批批操着广东白话的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的身影。

  五年前,郴州市的决策者提出精心打造粤港澳“后花园”的响亮口号,如今,郴州这座位于南岭北麓、湖南省最南端的城市,“后花园”的气氛已越来越浓厚。而在这气氛后面,展现的是郴州经济社会借势发力、快速前行的风姿:“十五”期间,郴州GDP增幅年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位居第2位,利用外资连续5年保持第2位。2005年,全市实现GDP480.5亿元,比增13%,财政总收入达到43.1亿元,比增20.1%,是前5年的2.4倍。

  (一)

  郴州号称湖南的“南大门”,具有毗邻广东、靠近港澳的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同时,郴州也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温泉之乡”和全省著名的“煤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居全省第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郴州就一直充当着我省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角色,但究竟如何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而将其变为经济优势,却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在孜孜求索的课题。

  时间行进到世纪之交,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步推进,使郴州市的决策者思路变得清晰起来。“郴州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认清优势,利用优势,眼光向南,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开拓粤港澳市场。”在2000年初的一次党政联席会上,市委书记李大伦一语破的。他进一步阐释说,郴州大胆融入“珠三角”,是加速郴州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平台,是承接二三产业的新高地,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新纽带。很快,市委、市政府明确了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旅游名市”的目标,推出了开放带动“首选战略”,随之又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后花园”的口号。

  观念一转天地宽。自那以来,郴州的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一切都在围绕着发展的主题,大步开放,“南大门”真正打开了。

  (二)

  “同样是1斤白菜,在湖南卖1元钱,但到广东就可以卖到1.5元甚至2元以上。”这是郴州市的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引用的一个例子。“‘珠三角’流行什么,郴州就兴起什么;‘珠三角’需要什么,郴州就生产什么。”这是郴州人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

  瞄准和紧盯粤港澳市场,郴州市确定了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瞄准粤港澳“菜篮子”,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几年时间,打造出了9家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上千家加工小龙头,带动特色种养基地300多万亩;冒出了舜华鸭、东江鱼、裕湘面、桂阳“金叶”、安仁食用菌、桂东玲珑茶、资兴狗脑贡茶、永兴冰糖橙等一大批品牌农产品。据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其中80%以上销往粤港澳市场。

  除农副产品外,郴州的煤炭、矿产、电力、建材等产业也发展迅猛,产品纷纷销往广东、港澳,各类商品年销售总额上100亿元,占到全市GDP总量的30%以上。

  瞄准“珠三角”地区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他们精心扮靓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全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

  通过实施“南延东进、西扩北提”战略,郴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路宽了,绿多了,灯亮了,连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也在迅速向粤语地区靠拢。几年来,郴州先后摘取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的“金牌”。

  从2000年开始,郴州每年都举办生态旅游节,先后开发110多处景区景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跃而居全省前3位,直逼长沙、张家界。仅去年,全市接待游客就达7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48倍和3.1倍。

  (三)

  建好“后花园”,需要强大的现代工业的支撑。

  郴州市市长戴道晋说,郴州要融入“珠三角”,除了要生产丰富的产品占领那里的市场,还要通过加强双边合作,积极承接沿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尤其是要以引进高新技术为目标,寻求战略投资伙伴,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翻开郴州战略投资者名录,一种现代大工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香港华润集团总投资54.44亿元的湖南华润鲤鱼江发电B厂破土动工了;由澳大利亚总投资6亿美元建设的现代化渔业养殖航母———“金海岸”起航了;拥有3亿多资产、8个子公司、4个研发中心、年总产值达15亿元的高斯贝尔公司花落北湖;中国120家试点企业之一的华录数码公司,携带30亿人民币走进苏仙岭下;云湘锡业、金旺公司、嘉玛服饰、诚信印务等一批强势企业纷纷抢滩登陆……现在,郴州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医药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化工等6大支柱产业已初具雏形,郴州正在崛起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最具影响、最具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重镇”。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签订外商投资项目200个,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年均增长22.9%,实际利用内资19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473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5亿美元,5年增长了10倍。到2005年底,全市三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2∶38.7∶35.1调整为17.6∶45.6∶36.8,形成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风乍起, 激活郴州“两泓水”

  本报记者 邓明 通讯员 白培生

  郴州有水,而且水资源得天独厚。一泓东江水,水域面积16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达81亿立方米,水质优良,一碧万顷,四面青山倒映,如诗如画。还有“一泓水”,那就是遍布五岭腹地的温泉水。过去,郴州的水并不怎么知名,近年来,在“开放兴郴”、招商引资的热潮中,这里的水被激活了。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美丽的东江湖畔,一个现代化企业———资兴东江鱼集团映入眼帘,这家年产值达2.1亿元、销售收入达1.8亿元的大型鱼产品加工企业,仅3年时间就挤进了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成为我省农产品10大品牌之一,带动了10万农民养鱼和30万亩渔业基地的开发。

  除崛起渔业航母外,东江这湖水还拉动了休闲旅游、食品加工、水利发电等产业的勃兴。东江湖(青岛)啤酒、斯美特方便面等一批骨干企业,就是慕东江之水而来,并赢得了企业效益的蒸蒸日上。

  温泉这泓水,更是在郴州的旅游开发中风生水起,北湖的龙女,苏仙的天堂,汝城的热水,永兴的悦来……一个个温泉休闲度假胜地声名鹊起,“温泉经济”热浪逼人。

  在通往天堂温泉的路上,休闲农庄、休闲菜园如繁星点点,一个接着一个;在龙女温泉,两边统一规划的仿古建筑鳞次栉比,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开饭馆的、搞旅店的、卖纪念品的,应有尽有。店挨着店,房连着房,站在“百福大鼎”上远远望去,仿古建筑与登鼎大桥连成一片,俨然一幅现代《清明上河图》。在汝城的热水温泉,“益热”、“三热”旅游公路开通后,景区商业网点数量一年增加20%,宾馆床位增加13%。

  据粗略统计,郴州的温泉开发,使一大批农民“洗脚上岸”,摇身一变成了景区“打工族”。更令人欣慰的是,温泉经济促成了陈樱宁仙学养生院、新能源科普养生园、飞水寨瀑布群等一批投资大、前景好的旅游项目落户郴州。

  让郴州的名头更加响亮

  ———访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

  本报记者 邓明 通讯员 白培生

  “这几年,郴州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可以说节节攀升,这是郴州人最值得自豪的事了。”2005年岁末,气温骤降,而坐在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的办公室听他娓娓而谈,却感到温暖如春。

  李大伦说,郴州知名度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软硬实力的显著增强。“未来五年,郴州发展的目标,形象地说就是要让她的名头更加响亮。”

  他说,“十一五”期间,郴州要在“五个突出”上布好局、下好棋。即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突出人文的、社会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结构和效益的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

  省委要求,“一点一线”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两个百分点,那么,作为湖南前沿阵地的郴州,有什么具体的硬指标?大伦书记胸有成竹地说,“十一五”期间,郴州市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12%以上,2008年GDP实现730亿元,人均GDP达到15800元,提前两年实现GDP和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十一五”期末单位GDP能源消耗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城镇化水平赶上和超过全省、全国水平。

  李大伦说,要实现这些目标,郴州必须走好“一条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具体说来,在工业方面,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努力提高郴州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方面,以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农民为目标,发展优势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服务体系等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郴州要学习“九寨模式”,把郴州创建成为世界旅游胜地,要在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生态村镇建设上加大力度,突出“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着力实施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把粤港澳“后花园”建设得更美丽。

  郴州旅游收入5年增长3倍

  本报1月14日讯(记者 邓明 通讯员 陈维白培生)据郴州市旅游局日前盘点,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7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48倍和3.1倍,旅游综合收入由过去的全省第9位,一路“青云直上”,升至全省第3位,直逼长沙、张家界。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境内有“湘南洞庭”东江湖、原始生态第一山莽山、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五”以来,该市围绕打造“旅游名市”的目标,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先后开发景区景点110多处,形成了以生态休闲、漂流探险、福地览胜、温泉健身、红色体验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网络。全市旅行社发展到31家,旅游星级宾馆发展到31家,其中五星级酒店一家。现在,该市已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10个,其中4A级和3A级各2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中高档温泉旅游度假区4处。2004年,郴州市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在大投入进行旅游硬件建设的同时,郴州市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自2000年开始,该市每年坚持举办一次生态旅游节,将旅游资源逐一整体推介。2005年举办的中国郴州温泉旅游节,使“福城”郴州锦上添花,北湖、苏仙、汝城、永兴、宜章等区、县的温泉旅游备受游客青睐,郴州由此获得“中国温泉之乡”的称号。

  郴州城市“成长”速度全省最快

  本报1月14日讯(记者 邓明 通讯员 陈维白培生)郴州市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交通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打造魅力城市。到2005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5.3%提高到3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1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列全省第一。

  “十五”期间,该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先后实施了郴江河治理、国庆南路延伸、郴州大道建设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目前城镇道路总里程达570公里,5年增加了246.79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37平方公里。该市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