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记者探访第八批女飞行学员的军营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06:40 辽沈晚报

  她们是万里挑一的第八批女飞行员;

  她们更是即将诞生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的重点培养对象;

  她们是军中即将盛开的飞行之花;

  他们更是让咱们为之骄傲的辽宁女儿。

  

  5个月前,酷暑骄阳之中,梳着披肩长发、带着好奇微笑、满脸青涩的她们从家乡辽宁走进位于长春市的空军航空大学,为的只是心中那个飞天的梦;5个月后,结束第一个学期学习的她们已然退却了身上的娇柔之气,初具几分女航天员的风采:短发利落、眼神凌厉、身材健美、一举手一投足都带出军人的那股精气神!

  5个月的时间,刘丹、吕品、迟美德、张晓佳,这四位来自辽宁的女飞行学员们,正在一点点地接近着她们心中的那个牵系在蓝天上的梦想;5个月的时间,刘丹、吕品、迟美德、张晓佳这四位“小姑娘”也经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艰难。本报记者日前专赴长春空军航天大学,为读者展现这些姑娘们一天天接近梦想的每一个片断。

  她的梦 张晓佳:来自杨利伟家乡的她要当优秀的女航天员

  长春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几乎位于长春市的最南端。

  2003年,在“神五”完美飞天的那一刻,葫芦岛连同“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起,成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2005年初,当我国要招收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有望从这批女飞行学员中产生的消息公布后,葫芦岛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辽宁是我国的招飞大省,葫芦岛是空军最早建立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的地方,英雄的故乡一定能走出第一位“嫦娥”!

  报名、体检、高考、复检…张晓佳记不清过了多少关,尽管许许多多同自己一样有着飞天梦想的同学,在层层选拔中被无情地淘汰出局,但张晓佳坚持了下来。

  从小在军人家庭里打下的身体、心理等综合基础,使张晓佳顺利地摘取了踏上飞天之路的通知书,成为35名“飞天女”中唯一来自杨利伟家乡葫芦岛的女飞行学员。

  当张晓佳走进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时,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她:“35名女飞行学员中,你是唯一来自杨利伟家乡的,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坚信自己在飞天之路上“一分耕耘会有一分收获”的张晓佳兴奋地说:“我和杨利伟来自同一个地方,喝着同样的水,踏着同样的土地,仰望着同样的蓝天,杨利伟也是由飞行学员成长为航天英雄的,我坚信我也会像他一样,踏着他的航迹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飞,成为一名优秀的女航天员,为家乡争光,为祖国添彩!”

  她的痛 刘丹:咬牙跳过木马后,她的腿上好大一片青紫

  

  军校的姑娘们,没有没哭过的。事实上有好多人都是打入校第一天就流下了眼泪。因为那天要剪发。

  “2005年6月30日 新队员入校第一天 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工作却换来了王璐的哭声。这位从小就练习舞蹈的武汉姑娘,最珍惜的就是头上留了多年的飘逸长发,她特爱舞台上辫子一甩的那种感觉。更糟糕的是,王璐的泪水很快感染了其他姑娘……姑娘们自然不好再躲了,慢慢走了出来,虽然依旧哭求着:‘给我少剪点好吗’、‘给我留长点吧’……但总算坐在了理发凳子上。”

  这是一位训练员在女飞学员入校的第一天写下的日记。刘丹,这位锡伯族的沈阳姑娘也如此。但那以后,不管训练再苦再累,除了与自己长发挥别时流下过真实的泪水,她把那些疼痛、辛苦的眼泪,全流在肚子里了。

  她从踏进航天大学的大门开始,就立志要成为锡伯族的第一名女飞行员、甚至是女航天员。为这个,入校前,她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我特意找来已经看过的《女子特警队》影碟,重新看了几遍。从那里学到了不少军校、警校的规矩!也给自己打了‘预防针’,要想当飞行员,就不能怕苦、怕累!”

  可一旦面对真实的军营生活,刘丹才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走路要“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队伍行进要“步伐整齐”、“军歌嘹亮”、“唱得山摇地也动”,整理内务更要“一丝不苟”、物品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成“豆腐块”,就连放凳子、坐下都要“整齐划一”。

  第一次跳木马时的经历让刘丹难以忘记:高高的木马架子横在眼前,刘丹越看越怕。狠狠心起跑,头一回一条腿上架了,另一条腿却别在了一边,好疼!区队长让她先休息一下。可她喘了口气,咬咬牙又起跑,手一撑,腿一收,过去了!可是回到宿舍,掀开裤腿一看——好大一片青紫!

  正是花一样娇嫩的姑娘,能不哭么!但刘丹咬了咬牙,却哼起了她最爱的那首《女子特警队》的主题曲:“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说痛,人前的汗,人后的泪,都装在行囊中…”刘丹没把眼泪装在行囊里,她同样不想让疼她的家人担心。和每个女飞学员一样,在有限的给家里打电话的时间里,她总是“报甜不报苦”,她把眼泪全装在自己心里了。

  她的笑 吕品:为训练跑鞋橡胶底都磨掉了

  元旦。学院礼堂里文艺汇演,台上台下本还一片肃静。突然,台上,一位女飞行学员操着正宗的河南话来了一句:“鼓掌!”这句话可让在场的所有人笑翻了天。“那不是吕品吗?”“她是河南人?”“不是啊,她是沈阳人,地道东北人,怎么说上河南话了?”台下认出的人在笑过了之后不由得议论纷纷。

  是的,她就是沈阳姑娘吕品,一个特别爱较真、特别不服输的女孩。吕品在小品《女飞公开日记》里扮演河南女飞行学员耿直走进军校后面对现实生活冲撞而引发的故事,大伙都说小品就像是专为吕品写的,耿直就是生活中活灵活现的吕品,角色特适合她。可适合归适合,大伙还是暗地里为吕品捏一把汗,因为小品中的耿直说的是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这对从小在东北长大的吕品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凡事都爱较个真,认准了就坚持到底的吕品不管这些,她开始把每一句台词都带进了生活之中,主动拜河南学员为师,请全体学员挑错……不到一个月时间,吕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硬是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河南腔。从此之后,女飞行学员队又多出了一群“河南姑娘”,吕品走到哪,哪里都会欢笑着集体冒出一句河南腔:“鼓掌!”吕品也跟着哈哈大笑,笑言自己的名字都要变成“鼓掌”了。

  事实上,对于吕品来说,生活中的这种较真还不算什么,训练中的,那才叫一个“较劲”。只要看看吕品的跑鞋,就能看出一二,这是一双普通的跑鞋,可是如果翻过来看底,你就会发现这双鞋穿得有多么“苦”——整个鞋底的橡胶除了脚掌凹陷的部分,其余地方都已磨得看不出任何花纹,靠近边缘的地方,更是磨得一点底都没了,直接露出了鞋的布底!是什么样的脚能穿出这样的鞋来?吕品说,那都是跑出来,走出来的!

  吕品说:“我们最怕的就是男学员笑话我们‘女飞行学员有什么了不起,那么娇气’,所以任何事都不敢怠慢,大雨天只要男飞行学员还在坚持,我们就相互鼓励着绝不会退缩,有时腿脚肿了也在坚持着,因为我们不能输给自己,更不能输在开始!”

  她的苦 迟美德:站得最前冲得最快的班长

  

  就在这几天,沈阳姑娘迟美德的爸爸妈妈,会在家中接到这样一份写着女儿名字和“优秀学员”称号的“喜报”。他们看到女儿这样的成绩,一定会乐得合不拢嘴。可是,谁知道这喜报背后的故事呢?

  “学员队的一班长,一个走到哪儿就把笑声带到哪儿的沈阳姑娘,

幽默和智慧集于一身,即兴表演的小品常把大家笑弯了腰,而且,还很爱玩游戏,专打cs……”迟美德就这样走进了记者的视线。

  中学时担任团支书、课代表等学生干部的经历,把迟美德打磨得有点“与众不同”:大胆泼辣、善抓会管……骨干应具备的所有素质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迟美德也因此第一个被确定为学员队的3个班长之一。

  “一班,就应该是一个标兵班、一个旗帜班!”走马上任,迟美德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充满了信心。队列训练,她站在最前;体育训练,她冲得最快;学员有苦和累,她设法帮助消除……这位从小喜欢看蓝天,看云朵飘动,看气象万千,向往着能成为第一位在天空俯视地球的中国女性,用自己的幽默和智慧,身先士卒、争先创优,带领全班集体向前冲。

  齐步走臂线要摆齐、正步走脚着地要砸出响……迟美德严格按照要求一步一动。站军姿,她把该用的劲都用上了。不到一周,膝盖就痛得一动就钻心;每一次训练下来,指关节吃饭拿筷子都吃力……但是她悄悄地把苦留在心中,把一脸灿烂的微笑留给了同学们。

  就这样,5个月的时间下来,迟美德和每个姑娘们脚上的泡,破了再长、长了再破,最后不长了,那是结成了茧;她们曾经苗条修长的小腿,酸了又疼、疼了又胀,最后不胀了,那已经结实的像两根小柱子了;她们曾经白皙滑嫩的小脸,白了又红、红了再黑,最后不再搽防晒霜了,她们已经拥有了最美最健康的肤色……

  “当学员的过程其实就如吐丝成茧的过程,我们要吐出我们的心给国家给人民,然后把自己吐出的丝作茧,做强硬的茧壳,最后猛烈破茧,变成美丽的蝴蝶飞向蓝天……”和所有姑娘一样,迟美德期待着破茧而出。一班冲在了前面。班务会上,迟美德激动不已:“军队的威武气势让我震动,学员间的团结友爱让我心动,训练的苦累让我灵动……”

  她们的决心 我们准备好了!”

  

  如今,一个学期的学习训练刚刚结束,女飞行学员们在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习训练任务,迎来第一个假期之时,也面对着即将到来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的选拔,4位辽宁姑娘同其他女飞行学员一样自信,她们大声喊出“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张晓佳:“我坚信,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会像两位宇航员一样飞向太空,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刘丹:“我们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也会像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一样成功飞向太空的!”

  吕品:“今天我以我为第八批女飞行学员而骄傲,明天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以我为骄傲,踏着航天英雄的足迹奋飞,祖国以我们为荣!”

  迟美德:“伟大的祖国,亲爱的人民,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会让你们更自豪更光荣,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蓝天向你们招手,在宇宙倾听你们的欢呼!”

  赖皇城 石淑华 本报记者王晓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