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老电影人深情缅怀蔡楚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11:06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肖彤兰)凭借着对电影的梦想,蔡楚生从一个热血青年“诗般的幻梦”,成长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他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烩炙人口、轰动影坛,他献身中国电影的情怀,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不灭之魂。昨天,记者采访了专程莅汕的部分电影界元老,听他们谈一谈自己眼里的蔡楚生———

  王为一(93岁,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一级导演):

  1958年至1963年,我有幸跟蔡楚生一起,合作拍摄《南海潮》。当时,我心里非常地激动,是抱着向他这位名导演学习的心态来的。《南海潮》是蔡楚生“想拍一部解放后的电影”的愿望载体。尽管那时他的名气很大,公务缠身,但他对拍电影一事却从不含糊。我跟着他一起体验生活,采访人物,考察外景,挑选演员,筹拍前的琐事很多,他对每一件工作都一丝不苟。样片拍出后,送到他那里个别先审,他仔细看后指出,内容太多,写得太紧,演员难以精确表达,希望重新剪辑,分成上、下集,并亲自重新整理了电影脚本。之后,他受命提前回北京工作,但仍时刻牵挂着《南海潮》的拍摄,常常打来电话来关心,还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发电报送来,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他的电影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又内容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

  傅正义(81岁,中影集团公司一级剪辑师):

  1940年抗战时期,重庆在招电影练习生,只有10多岁的我报名考上了。之后,一次幸运的机会,我得以跟随在蔡楚生身边,协助他剪辑《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电影。当时,我是一个只有20岁的毛小伙子,而他却已40多岁,是闻名遐迩的大导演。不过,他对我们这些穷苦的小青年都很友好,嘘寒问暖的。他为人厚道,言语精练。《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带子原有24集,每集12大盒,剪辑难度很大。蔡老那时患肺病,身体比较虚弱。但他却一心扑在影片上,晚上还蹲在影棚,动脑筋研究剪片子。他使用的叠画剪辑技巧,可以说开了“特技拍摄”的先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他却总是谦逊地半开玩笑道,这是没办法的办法,是电影的救命稻草。虽然跟蔡老朝夕相处只有剪片的半年时间,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孟广钧(80岁,中国电影协会电影翻译家):

  从1953年至蔡楚生逝世,我跟他同事整整15年,我们还是一起蹲过牛棚的“牛友”呢。我是从长春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的,蔡楚生时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副局长,之后,才调到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当主席。他对事业很认真,对同事却很友善,从不摆领导架子,经常跟我们开玩笑。我翻译的电影《幸福生活》,原译名叫《库班哥萨克》,送他审片时,他对我说,这片子名字太难叫,一般的观众可能很难理解,还是改一个容易上口又有意思的片名吧。《幸福生活》这名字就是他想出的点子,上映后很受欢迎。我在他身边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到中影协工作,许多工作模式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