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发展模式: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0:13 哈尔滨日报

  石宣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基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更加开阔,发展方略更加明确,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区域联动: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哈尔滨市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和目标。《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不仅把“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而且明确提出了“坚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发展思路”,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整合各方力量,相互协调配合,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行动,充分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打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战。

  区域联动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视野。“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但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城市工业方面,即使倡导过城市带动农村,但在实践中更多的还是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公共财政投入极少向农村倾斜,致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建议》提出的通过区域联动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既是对城乡发展差距的深刻反思,又是贯彻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较明显,城乡差距呈继续拉大之势。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4∶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约为5~6∶1,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这个比例是2.5∶1。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便成为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进入新世纪,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均提出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为贯彻落实中央这些重大决策,《建议》提出“形成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布局中。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把农业发展放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以城乡区域联动来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发达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使城市的加快发展与农村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区域联动,相互促进。这种从注重城市发展向城乡并重、区域联动的转变,从注重某一区域发展向多个区域联动的转换,赋予了新农村建设鲜明的时代特征,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表明市委、市政府对建设新农村的认识更加深化,视野更为宽阔。

  区域联动开辟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三农”问题是关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关系哈尔滨市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正所谓“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全民富。”因此,《建议》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英国花了近百年、美国用了七八十年、日本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才使本国的“三农”问题得到解决。党的十六大后,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实质有了更深的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更加坚定。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不难发现,凡是“三农”问题解决好的地方,都走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多种所有制经济联动的发展路子。实施区域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经验。哈尔滨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对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着不懈努力和探索。《建议》把“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中去审视,放到统筹城乡互动中去研究,放到创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中去考量,提出用“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解决“三农”问题。这就跳出了以往“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标志着哈尔滨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日益成熟、对策愈加科学。

  区域联动开创了都市圈建设的新局面。都市圈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核心区或增长极,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建议》着眼统筹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城乡互动,提出了“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的战略任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表明,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尽快形成牵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都市圈、城市群,已是当今时代大势所趋。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成功典范。近年来,哈尔滨市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推进哈尔滨都市圈总体规划,加大都市圈建设力度,使都市圈建设成为发挥哈尔滨“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良性互动和城市与农村之间优势互补的重大举错。“十一五”时期,为更好地强化哈尔滨都市圈的集聚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力,特别是加大对区域小城镇发展的带动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持,《建议》提出“加快都市圈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并要求“把都市圈和城镇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市域城镇化战略,加快中等卫星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以及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新形势下,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哈尔滨都市圈建设中去研究,用区域联动来引导都市圈建设,并将其与城镇体系建设一并谋划,为都市圈建设赋予了新内涵,增添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能够拓展都市圈内各要素之间的集聚和联接渠道,提高城乡产业相互衔接和承载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区域的空间结构,推进主城区的功能化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为逐步形成开放型、组团式、多功能、现代化城市发展格局提供强劲支撑。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即处于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则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今天,哈尔滨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市化率也已达到49%左右,正面临着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历史性机遇。全会“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方略”。这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和“全市一盘棋”的发展思路。

  城乡统筹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根本出路。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根本。依据《建议》的精神,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都无从谈起。“十五”时期,哈尔滨市“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粮食总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辅换位”,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但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困难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城乡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走以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之路。从全国来看,目前城乡之间尚缺少紧密配合和有力支持,存在着经济发展融合度不高,功能双向辐射力度不足,诸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不畅等问题。这种联而不合、合而不一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城乡的商品交换,更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彼此孤立的经济体系。客观地看哈尔滨市,上述情况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建议》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十一五”时期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提出“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发挥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和园区经济,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承接中心城市辐射的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吸纳扩大就业的能力”。石忠信同志在讲话中也强调:“培育壮大县域工业,引导县域企业加入城市工业分工协作体系,依托工业园区强化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把农业向食品工业延伸,力争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这既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找到了载体,也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表明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日益提高。

  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提。规划是生产力,规划出效益。城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符合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议》从“实施市域城镇化战略”出发,既提出“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统筹开发”,“加强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载体功能”,又强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村镇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已成为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韩国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新村运动”实践证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是可以避免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有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韩国的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是1∶0.94,而此前直到上世纪7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一直是1∶0.8~0.9。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上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每年把10%的财政支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缺的“硬件”,进而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提高城乡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和文化服务相对滞后等状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议》不仅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而且反复强调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通过“加快农村道路、自来水等公共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适应城镇发展和功能升级,加强县(市)城关镇、重点建制镇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则提出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向农村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农村辐射,预示着未来五年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景,凸显了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城乡统筹是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突出地反映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建议》着眼缩小城乡差距,提出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这是符合国情市情的正确决策。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上的差距,比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大。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占39.1%,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90%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还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与全国一样,哈尔滨市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正如杜宇新同志在去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会上所指出的,“目前哈尔滨市农业的生产水平仍然不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民的居住条件仍然较差、农村的公共设施仍然落后、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匮乏、农村的社会服务事业仍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一味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建立健全以城带乡机制,优化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生活宽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建设一批小康示范村镇。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统筹建立不断增长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快建立覆盖全部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石忠信同志在讲话中提出,2006年要“力争10个以上乡镇达到教育强乡镇”,“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以县级为单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也将与农村经济发展一样步入加快发展轨道,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变化。

  以城带乡:

  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建议》不仅把新农村建设置于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提出“区域联动”;置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之中,提出“城乡统筹”,而且将其置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之中,并顺应其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论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时深刻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立了根本原则。从哈尔滨市来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哈尔滨市“十一五”时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转移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改变农村,以产业化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学规划,精心部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这是顺应“两个趋向”,致力于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状况、缩小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新农村的一项战略决策,必将推动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以城带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强化农业这个薄弱环节,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议》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就如何推进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其发展的条件是经营企业化,发展的动力是生产集约化,发展的基础是产品标准化。“十五”期间,哈尔滨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是,目前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还存在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现代工业对产品大批量、标准化的要求等问题。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需要城市现代化的引领。“十一五”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之路。为此,按照《建设》的部署,要抓住“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精品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这一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要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这一紧迫任务,“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畜牧业,发展都市农业”;要体现“走科技兴农之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这一本质要求,“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体系和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总之,就是要根据《建议》的精神,通过以城带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这一阶段性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迈好关键性的第一步。

  以城带乡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需要。农村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是工农互动的载体平台,也是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必由之路。《建议》着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符合城市化发展要求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重要的结构调整是城乡结构调整,最大的短缺是“城市短缺”。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镇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和带动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提高城镇化率一个百分点,可带动消费10.5亿元,拉动投资需求21.1亿元,进而推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目前哈尔滨市城市化率已由2000年的47.1%提高到49%左右,但国民经济增长需求拉动乏力,与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哈尔滨市农村消费群体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购买力低;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按《建议》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践证明,小城镇的二、三产业,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扩展农村市场容量、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以城镇化带动农村、改变农村”。而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坚持以城带乡。当前,哈尔滨市小城镇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战略调整。坚持以城带乡,就可以将小城镇发展纳入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就可以从农村人口分散、基础条件差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产业布局,使市、县产业布局调整相协调,突出产业风格和效能特色;就可以“切实保护国土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秩序,逐步形成规模序列完备、功能结构合理、布局空间有序的城镇体系”。这样,将有力促进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营造农村和城市“双赢”的局面。

  以城带乡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化是农业的命脉。国内外城市化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城市化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集中体现。《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杜宇新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以产业化改造农业、提升农业”,既指明了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也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发展的思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灵魂,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建议》提出的“以城带乡”,有助于尽快建立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有助于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融为一体,增强城乡产业的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哈尔滨市龙头企业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数量已逾千家。《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以绿色和特色为发展方向,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资源开发的食品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适应市场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工业带动农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行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石忠信同志在讲话中提出,2006年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竞争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2个,联结农户扩大到61万户”。用以城带乡的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营企业化,能够促进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推动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而有效解决当前生产分散化和非组织化问题,形成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使哈尔滨的农业经济进一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农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