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被遗忘在小巷的文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8:11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几天前,记者经由下浮桥误入生姜巷,被这条小巷子里一座破败中仍显气派的古建筑吸引。从门口匾额看,这是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北货果业公所。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记者跑遍了一些文物单位查阅资料,请教了很多文史专家竟然都没找到关于这座公所的确切资料。在国家、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也没有见到对这座公所的收录。难道这真是一座被人们遗忘在城南小巷中的文物?

  1.果业公所栖身小巷

  生姜巷,濒临内秦淮河,位于升州路西端南侧,东起下浮桥西至大水巷。是城南千百条小巷中的一条,由于古时很多卖姜的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小巷并不长,青砖木门古色古香。位于小巷43号-45号的北货果业公所,在这样一条小巷中就显得不太惹人注目了。然而它那高高的门楼和门前刻有6个大字的匾额,仍然使得它在小巷中有种欲盖弥彰的气派。

  生姜巷43号是公所的正门。这里的大门及门楼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部分,两扇朱漆的大门虽然并不高大却也透着几分威严,至今还可隐约看清刻在门上的一副对联。对联是以繁体字直接刻在门上的,左边为“所秉恒心”,右边是“公结团体”。里面顶门用的顶门木和门闩仍为原物,墙体的青砖却已经被一层白石灰覆盖。门上方的墙上以青砖为底从右到左刻有“北货果业公所”6个大字,每个字高约7厘米。落款为“宣统元年润二月吉立”。

  再往上就是雕梁画栋的门楼了,门楼为木质,漆成朱色,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却依然完整。上面刻有各种形状的龙、凤、荷花等图案。门楼上面盖着的瓦已经不是当年的原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被换成了如今的红色泥瓦。

  通过门口那被磨得光亮如镜泛着蓝幽幽青光的青石板,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繁华。各种或忙碌或从容的脚步就是踩着这些石板通过这个大门在这里进进出出。

  一位住在这里的住户告诉记者,以前这座公所的院子非常宽敞,院子里还有4根气派的大柱子屹立着。而如今的院子已经被各种衍生出来的建筑占满,只留下很窄的通道。

  如今这里的很多房屋都被改造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有房顶上那些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还在诉说着这座古建筑的历史。而被挂在竹竿上的,与这些马头墙相映成趣的一件件晾晒的衣服,则在佐证着这座古建筑如今正扮演的角色。

  正门右侧不远还有一座相对简陋和窄小的门楼,如今是生姜巷45号,单独成一座院落。据43号的居民讲,以前两座院子是相通的,在“文革”时期的改造中才堵了起来。

  2.何人所建作为何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市文物局、秦淮区文物局等单位,但并未查到关于这座北货果业公所的确切资料。

  在秦淮区地方史志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张以前拍的北货果业公所的资料图片,这是他们关于这座公所的唯一资料。

  在记者第二次探访这座公所时,住在这里的一位姓汪的女士告诉记者,据她所知以前这里应该有一个类似于现在的果蔬管理协会的组织。因为这里紧靠内秦淮河,在古时候是一座繁华的码头。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权威的说法,记者请教文史专家得知,古时候的公所的确是类似于现在的行业协会一类组织,但多为民间组织,其公所的办公场所也多为民间商贾捐资所建。

  文史专家张建平告诉记者,我国的行业商会萌发于春秋时期,时称“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并在京师设商务总会,各省设立分会。此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专门领导各“行业”或“同业工会”的半官方机构——商会,称为“商业公所”、“商务公所”。他说这个北货果业公所极有可能就是在那种形势下成立的一座管理果业的公所。

  文史学家苏洪泉查阅资料后告诉记者,南京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埠的,之后很多北方的货物通过水路南下由外秦淮河进入南京带动了南京漕运的发展。当时在水西门一带有两个比较大的码头,一个是苏码头一个是盐码头。生姜巷43号就位于当时的苏码头附近,当时大量由北方运来的山东苹果、柿饼,河北枣子,安徽栗子等顺水而下在这里靠岸。为了便于管理才成立了这样一个北货果业公所。他还告诉记者当时水西门一带的帮会特别多,像茶叶、水果等都有自己的帮会,这些帮会多是民间自发成立的组织。

  3.市民建议:应列入文物保护

  从1909年到现在,这座北货果业公所已经经历了将近100年的风风雨雨和人为毁坏。如今除了保存相对完好的正门外,其它部分破坏严重。

  据了解,目前这座院子里住有7户人家,约近20人。这些人中多数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住进去的。在当时那个到处宣称“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这座原本宁静的院子里也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整改。住在这里的汪女士告诉记者,以前院子里铺路的青石板在当时全被埋在了地底下。

  汪女士还告诉记者,目前这座房子的产权属于双塘房管所,以前这里的院子是很宽敞的,后来住进来的人多了为了增加空间逐渐在院子里建了很多衍生建筑。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在这里的院子已经不能称为院子了,只有呈十字形的两条一米多宽的小路,路上堆积着自行车等各种生活用品。以前的木门、木窗也被换成了防盗门、防盗窗。只有院子西头一户人家居住的房间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雕花木门和木格窗户。而那些拆下来的木门窗被作为墙壁在靠近正门的空地上又搭了一座房子。

  就是那些幸存下来的部分也不是那么完整,多数地方伤痕累累。很多地方的木刻雕花已经残缺不全,墙体的砖块也脱落严重。高处木梁、门楼上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杂乱无序,很多电线已经老化,有些地方的线头裸露在外。由于这座公所的梁、门楼等部分都是木质结构,危险也就随时存在。

  住在这里的居民告诉记者,以前也曾经有人来调查过情况,但迟迟没有见到对这座百年公馆的保护行动。采访中很多居民坦言,如果再不进行保护,过不了多久这里又将是一处只留下空空的一个名字供游人遐想的纸上文物,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此加以保护。(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