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引来新技术“解放”种田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09:44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做农业工作,心里就得装有农民,要能吃苦,不怕累。

  ——蒋伟梅

  创新人物档案

  蒋伟梅,1977年至1980年在北流六麻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80年至1985年在北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85年至2003年在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2003年至今在玉林市农业局工作,现为高级农艺师。

  创新业绩

  蒋伟梅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近几年来组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并配套完善了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抛秧、亩产吨粮田、水稻免耕抛秧、壮秧剂的研制与应用、优质稻开发等技术,改变了我市几千年来农民翻犁耙田和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插秧的艰辛劳作方式,解决了多年来没法解决的早稻倒春寒烂秧、春旱、秋旱、晚稻寒露风等自然灾害等问题,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她先后荣获全国、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玉林市第三批、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和全区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

  创新故事

  蒋伟梅一步一步从基层、从种田一线走来。她总是说,作为女人,她最懂得农村妇女种田的苦,几千年来,种田插秧,妇女最苦。为此她总琢磨着办法来减轻农村妇女的苦和累。也因为这样,在出现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后,她极力引进推广。

  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和蒋伟梅有缘的。

  1977年,蒋伟梅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毕业,那年,她本来可以进入自治区的某个部门工作,但她决意回到家乡北流市六麻镇农业推广站。当时正值杂交水稻陷入低潮的时期,当地群众种植的水稻“南优2号”早造出现了稻瘟病,看着成片成片的稻田枯黄,农民们不禁发愁。

  就在人们对杂交水稻失去了信心时,猛然发现,蒋伟梅她们引进的杂交水稻“汕优2号”并没有出现稻瘟病,试种“汕优2号”的六麻圩队的稻田全部获得了丰收。

  这件事真的不得了,也就是这一次,她认识到了苗情观察的重要。通过观察苗情,她了解到水稻什么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方式,什么品种水稻该怎样管理才增产。恰好当时自治区有个项目就是苗情观测,她就把这个任务担当了起来。蒋伟梅身为总农艺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苗情观测,她说:“苗情观测太重要了,如果没有长期的苗情观测,我就没有能力说服群众,说服领导在玉林推广免耕抛秧技术了。”

  蒋伟梅接触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在1995年,当时,作为玉林市农业推广站的副站长,她参加了在江苏举办的全国第一届水稻旱育稀植培训班,在参观时,她在现场发现了育在秧盆里的几块秧苗,经过观察她把目光定在秧盆上,用秧盆育秧,岂不摆脱了育秧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于是她从参观现场要了几块秧盆回来。

  从江苏回来后,蒋伟梅就开始做实验推广抛秧技术,为配合抛秧技术的推广,她自己摸索配出了“水稻壮秧剂”,“水稻壮秧剂”的确对育秧有用。有了壮秧剂,在推广抛秧技术时,农民很快就接受了。1999年,水稻抛秧技术在玉林得到了大面积推广,80%的水稻面积都使用抛秧技术。

  2001年,自治区召开免耕现场会,她回来组织了各县(市)区农业推广站培训推广免耕抛秧试验。2001年晚造,全市共搞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小区试验3个,简比试验56个,试验面积达1.1万亩,免耕抛秧亩产454.8公斤,亩产比常耕增产7.9公斤。

  推广免耕抛秧技术之后,过去需要半个月才能干完的农活,如今只要三五天就完成了,既解决了抢季节问题,又解决了农民弯腰耕种、拔秧、插秧的“三弯腰”问题,大大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实现了“男人不用扶犁耙田,女人不用弯腰插秧”。农民高兴地说:“抛秧解放了农妇,免耕解放了农夫”。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李晓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