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纸质书籍为何难敌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09:23 解放日报

  闲暇时间你最愿意做什么?闸北区青年事务局日前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青少年选择“上网”,选择“读书”的不足三成。与此相对应,近一半的的青少年认为“电视、网络等媒体已经取代读书,成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并认为这是导致青少年读书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87.6%的青少年在每月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图书只有不到10%。61%
的青少年每年读书不足10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读书不超过1小时。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前不久她给儿子买了一套《话说中国》,可到现在为止,儿子连外包装都还没有打开过。不少青少年认为“休闲时间太少”和“书籍本身缺乏吸引力”是导致他们减少读书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三学生小黄表示,临近高考,每天都要做大量的习题卷,除了参考书,无暇翻看其他类型的书籍。

  正在读大一的林顺说,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快餐文学”,内容大同小异,看这样的书除了消遣,并不能学到什么知识,加之书价越定越高,与其看书,还不如看碟,性价比更高。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畅销书“具有娱乐性,但看了收获不大”的占58.35%,表示不感兴趣的占17.04%。

  与此同时,青少年在网上阅读电子书籍的也不多,80.4%的青少年表示每年阅读的电子书籍少于10本。“上网一般都是看看新闻、搜索我所需要的信息,要么就是逛逛各大论坛,哪有功夫看电子书籍。”家住黄浦区的小陈表示自己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在网上,只有在学期末要写论文时,才会去网上搜索所需要的书籍,但也只是草草浏览,找到需要的内容便点到为止了。

  调查显示,青少年阅读书籍最主要的渠道是自己购买,其次是从图书馆借阅,但其中自由职业者、暂无工作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比例明显低于平均值,由于生活状况不稳定,这三类青年群体享受公共图书资源最少。

  不少外来务工者表示,从来不知道暂住地附近是否有图书馆,也没有办过借书证。在上海已经待了5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小赵告诉记者,工作稳定后,他也想充实一下自己,但网吧到处可见,要在家附近找一家图书馆似乎并不容易,曾去过街道办的图书室,里面的书非常陈旧,根本提不起借阅兴趣。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出版部门应深入不同青少年群体,有针对性地研究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在提高书籍质量上下功夫。此外,政府部门也应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如建立一些流动图书馆、派出文化活动指导员、实现各类文化资源共享等,让不同青少年群体都有书可读,并愿读、爱读,通过读书充实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本报记者 谈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