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一周·声音』(2006年1月20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9:53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一个人的冷血和一个体系的冷血

  1月15日,由于大雾,京沈高速60辆车相撞。出事司机纷纷质疑:这么低的能见度,发生了车祸,二三十辆车撞一起了怎么还不封道,直到撞了60多辆,死了俩才想起来封道?辽宁省公安厅交通安全管理局指挥中心一任姓值班人员说:“京沈高速的流量很大,我们在考虑安全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高速路上死几个人是常事,这很正常。”
1月15日央视《新闻》

  如此冷血的话语,出自这位值班人员之口,但如果人们以为它仅仅反映了这位值班人员一个人的冷血,那就错了。事实上,该值班人员是辽宁省公安厅交通安全管理局指挥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显然受制于其背后的整个工作管理体系。“我们在考虑安全因素的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因素!”可见他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说话,而是为“我们”说话,这个“我们”,当然就是他背后的整个工作管理体系。因此,他的冷血,反映的还有当地整个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冷血:这个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认为,经济因素比安全因素更重要,宁可死几个人,也要尽可能地避免因为封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邓清波《三秦都市报》2006年1月16日

  逃跑的“奔的”泄了天堂老底

  近日,杭州7位奔驰出租车司机因入不敷出集体开车出逃。临走时还撂下话儿:如果出租车公司不退押金,他们就上法院。《青年时报》1月11日

  一年前,长三角地区开始尝试引进豪华出租车,杭州显得最有魄力:投入奔驰、宝马等豪华的士100辆,像帕萨特、蓝鸟这样的高中档的士则高达5000多辆。

  豪华的士是为消费能力强的人所准备的,这个理由非常勉强。因为出租车只是临时代步工具,对一个赶路的人来说,坐奔驰的感受不见得比坐捷达好多少,这也正是开“奔的”的司机为何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此外,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基本都有自己的私家车,没有必要再破费打豪华的士。

  我们的城市面貌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可是偏偏“奔的”出逃事件泄了咱们老底:天堂般豪华的生活离老百姓还远着呢!

  □椿桦《信息时报》2006年1月12日

  “站票座票同价”背后的强盗逻辑

  春运客流高峰时期,许多买不到卧铺或座位票的旅客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花与硬座票同样的价钱,买一张站票上车。对此,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体年说,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座位票和站票享受的服务不同,标价却相同肯定不合理,但运力紧张时,很多旅客都急着回家,铁路部门只有加售站票,旅客也得谅解。湖北省物价局相关人士也认为,火车硬座票价是目前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最低票价,不可能随便变更。如果铁路部门不卖站票,许多人过年回不了家。(《楚天都市报》1月11日)

  既然都知道站票与座位票同价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为何这一对乘客不公,对铁路部门有利的现象却延续至今?为何只要求乘客去谅解铁路部门,而铁路部门不谅解乘客在拥挤的车厢里上厕所都得发扬“钉子精神”?难道乘客应该永远享受这种质次价高的服务不成?当然,指望铁路部门“割肉于民”是不现实的,既然铁路的运输价格由国家制定,有关部门就不应对民声充耳不闻,对不公现象视而不见,而是要该出手时就应出手。

  □何山《山西晚报》2006年1月14日

  看吴副省长PK李副主任

  1月11日,江苏省副省长吴瑞林在全省劳动保障会议上指出:“一提给职工涨工资,就有干部说工资高了影响投资环境,企业负责人就跟着说工资成本太高,企业难以为继。这实际上是个糊弄人的托词。”(新华社1月12日)

  很多人也许会马上联想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去年11月中旬所发的一番“高论”:“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其实这样的“投资环境论”在基层地方领导中盛行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已非一日。“投资环境论”不只认为工资不能涨,劳动者其他权利的诉求,如劳动安全、健康卫生、劳动强度,是都可以用“投资环境论”一口回绝的。而李剑阁似乎忘了还有“工资更低”的柬埔寨、非洲呢。那么是不是说,中国企业职工的工资不仅不能上涨,还有进一步压低的必要?

  □翟春阳《中国保险报》2006年1月16日

  校服终于“超英赶美”了

  南京六合区高级中学附属双语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新学期必须订购11套新式校服,该校一位负责人的说法:这次推广的新校服均为国际流行款式,颇似欧美国家、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校服,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现代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观,相信会很受学生的欢迎1月14日《北京娱乐信报》。

  该校让我们扬眉吐气,我们中学的校服已经赶上了国际流行款式,和欧美国家、日本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校服一样了。能穿上这样的校服,学生们岂止是欢迎,而且要十分感谢学校使他们率先过上了欧美国家、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活了。

  这样看来,该校仅仅把发达国家的校服款式引进过来远远不够,还要把那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平引进过来,特别是把他们的高福利待遇也引进过来。不然的话,校服的式样像欧洲,家里的生活像非洲,实在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很不配套。

  □佚名《南方都市报》2006年1月15日

『一周·声音』(2006年1月20日)

  

『一周·声音』(2006年1月20日)

  

『一周·声音』(2006年1月20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