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2006年市政府新闻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0:46 大华网-汕头日报

  发布人:市统计局副局长鄞腾杰

  市经贸局副局长林建新

  汕头海关办公室副主任曾为新

  市物价局副局长方建星

  发布内容:■2005年汕头GDP增长11.3%.

  ■2005年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全市实现贸易顺差14亿美元

  ■2005年全市价格温和上涨

  经济普查:摸清二、三产业“家底”

  本报讯我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各阶段工作,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此次经济普查,不仅进一步摸清了全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家底”,全面掌握了反映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大量基础信息,而且初步建立了我市第二、第三产业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

  据了解,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4年度。普查对象是在我市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就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全市普查登记的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19228个,产业活动单位22164个,个体经营户106243户。通过普查,我市GDP比年快报核算数减少324555万元,减少5.38%。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GDP核算方法制度的改变,二是GDP核算数据来源的改变,三是计算对象的改变。为保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按照国际惯例必须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目前,市统计局正以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核算数据为基础,对近年来全市GDP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正,结果将另行公布。

  工业增速:“十五”最好水平

  本报讯2005年我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的目标,努力克服原材料提价、资金及能源紧缺等困难,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了“十五”以来的最好水平,从2001年的负增长5.7%到2005年的增长14.2%,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89.4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7.21亿元,占全市GDP的45.7%。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日益凸显了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较好

  去年,我市从各方面扶持工业发展,依托产业特色办好塑料印刷包装、食品、玩具工艺、纺织机械、文化用品和美容产品等本地会展,组织企业赴广西、湖南、云南等地考察参展,扩大了我市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出口,推动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去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和出口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735.28亿元,增长14.9%,产品销售率96.9%;全市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212.23亿元,增长11.2%。

  企业规模壮大民企作用提升

  各区县和市直各部门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做强做大中小企业,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2家,比上年增加26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58.57亿元,增长15%,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820多家,已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企业被评为汕头市第一批工业、商贸业龙头企业,宜华集团、东风印刷厂等2家企业获“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骅威集团被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汕头跻身中国十大品牌经济城市

  我市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去年全市核准上报和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共128项,总投资20.2亿元。至去年底,我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32家,共新增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中国驰名

商标。此外,各地注重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目前,全市有产业集群31个,名牌战略的实施,不仅带动了企业和我市经济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去年11月,我市被授予“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跻身中国十大品牌经济城市行列。

  外贸进出口:攀“十五”最高峰

  本报讯据汕头海关发布的信息:去年汕头的外贸进出口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进出口总值达49.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进出口总值最高的一年,为2001年的1.8倍,比2004年增长18.7%,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8.9%和25%,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4亿美元。呈现出五大亮点。

  ———私营企业数量最大、增长最快、贡献率最高。在市政府、海关及各口岸部门出台和落实促进外贸发展各类措施的推动下,私营企业的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成为我市从事外贸进出口队伍中企业数量最大、增长最快、贡献率最高的“第一军团”。去年全市从事进出口的私营企业863家,完成进出口总值16.9亿美元,增长35.7%,净增值占全市总净增值的56.8%,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增长10.6%。

  ———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增速居我市五大贸易伙伴之首。随着去年7月中国和东盟正式启动降税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和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为我市与东盟的贸易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去年我市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值4.8亿美元,增长32.3%,增速居我市五大贸易伙伴之首。

  ———传统优势产品出口“负重”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民币升值及全球
纺织品
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压力下,我市的传统优势产品仍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市出口服装6.4亿美元,增长42.4%;玩具2.7亿美元,增长31.9%;旅行用品及箱包2.3亿美元,增长38%;家具9965万美元,增长27%;鞋类8383万美元,增长35.1%。这五类产品出口净增值达3.6亿美元,拉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14.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扭转颓势,再次突破亿美元。自2001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下降,2004年的出口值不足亿美元。去年,这一颓势被扭转,再次突破亿美元大关,达1.1亿美元,增长12.4%,为近5年来最高增幅。其中,电子技术产品出口6207万美元,增长19.4%,是我市最主要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

  ———个体户出口实现零的突破。随着2004年7月1日起我国新《对外贸易法》的开始实施,进出口外贸经营权向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放开。经过近1年的酝酿,去年6月我市个体户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年累计出口43.5万美元。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加工的冷冻蔬菜及什锦蔬菜、工艺包装盒等,主要销往美国、马来西亚和韩国。

  物价走势:持续温和上涨

  本报讯2005年我市市场价格形势总体平稳,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价格调控和监管力度加大,价费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进一步好转,经济运行呈现“高增长,低物价”的良好态势。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比2004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初提出的3.8%的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呈现持续性、结构性、温和性上涨的特点。据悉,2005年市物价部门努力稳定市场价格,着力从几方面做好工作:

  ———着力做好市场价格监控,努力稳定市场价格。切实加强市场价格总水平的调控和监管,重点开展粮食、食品、石油、石油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价格监测、预警和分析工作,并实施价格总水平“两条控制线”制度,从3月份至5月份连续3个月停止出台政府调价项目,对化肥、部分煤炭和石油气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制度。

  ———不断深化价格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路桥收费改革,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合理调整电力价格,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矛盾;推进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改革教育收费政策,缓解入学难矛盾;改革物业收费和旅游景点收费,促进公用事业的发展,调整石风景区旅游门票价格,在法定节假日实行浮动票价;采取年票制形式,实行价格优惠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实施价费扶持优惠政策,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对社会低收入阶层和困难地区实行价费减免政策,妥善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在路桥收费改革中,实行3项收费减免措施。在水价调整中,扩大水价优惠范围、数量和金额,把政策性调价对社会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整顿和规范价费行为,减轻社会负担。全面推行价费公示社区活动。对居民密切相关的电价、水价、电信、有线电视、行政事业性收费、停车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全面实行公示制度。继续深入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工作。此外,全年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41项,降低收费标准11项,年可减轻社会收费负担600万元。

  热点关注

  □“十一五”工业经济尽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经济普查使漏统现象得到改善

  □国际贸易壁垒对汕农副产品出口影响不大

  记者问:“十一五”时期汕头制订了怎样的工业发展战略?

  林建新答:“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机遇,转变思路,创新模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关键,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工业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规划建设三条经济带,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构建城市建设的新格局,其中工业经济带,将由石化园区、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潮南工业片区来组成,依托广澳港区、潮阳港区、保税区,作为发展石化工业、临港工业的基地。二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印刷包装机械、食品加工机械、输变电设备、塑料机械、医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扶持发展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疗、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以市场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倒像、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以产学研结合为重要方式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企业建立起具有完善组织关系和运行机制的技术中心,并着力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核心技术的培育。

  记者问:去年我市GDP增长11.3%,超过年初确定的增长11%的预期目标,这个结果核算的依据是什么?

  鄞腾杰答: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GDP指标,普查数据已经定案,将作为制订“十一五”规划的基础资料。这次普查核算数据与常规核算数据出现差距,这是正常的,也是历次普查必然出现的结果。普查的原则和方法与非普查时期的调查有所不同,这次经济普查除农业之外的产业都包括进去,是一个全新的普查,资料来源不同,加之GDP核算方法又进行了新的修订,结果肯定不一样。

  我市出现差异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方法制度的改变。2004年快报工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而经济普查核算采用生产法与分配法加权平均计算。其次,2004年快报时,计算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一方面是依据行业对应指标的增长速度计算,另一方面是依据行业税金、有关行政记录和部门统计数据计算,而这次经济普查核算方案规定,计算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必须全部从各基层单位填报的财务报表中直接取数计算(即直接用利润、税收、劳动者报酬、折旧等指标计算增加值)。因数据来源的改变,我市经济普查数对比快报数,建筑业增加10.66亿元;第三产业减少5.78亿元;此外,普查使漏统现象得到改善。常规统计中,由于统计力量薄弱,存在漏统现象。普查中工作力度加强,统计部门、经普办下大力气摸清服务业情况,掌握了大量常规年份无法取得的资料,核算基础更扎实,使服务业增加值增加9.16亿元。故而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83亿元,增长11.3%。

  记者问: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我市的个体户出口产品是否会遭受贸易壁垒?

  曾为新答:面对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大的形势,中国的农副产品生产采取了积极措施,推行了无公害生产。汕头企业也吸取了其他地方的经验教训,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保证蔬菜质量,而且主要出口地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设立的门槛和标准还不是太高,因此,国际贸易壁垒对这方面的出口影响不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