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纯粹春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1:31 哈尔滨日报

  ★雷

  发这些字儿时,恰巧是小年。虽然还没有一丝春的气息,但年味渐浓。过了几十个春节,从期盼、快乐到现在的思量、担忧,春节不知不觉地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为什么非要拿春节跟洋节比?其实,“年”还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太看重这个“过”字。自己假设了太多的可能,反倒过年难,年难过了。

  不得不承认,春节在中国人假日生活中的“统治”地位确实在下降。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怪不得春节本身,更怨不得人心不古。十几年前,一年三百多天,就春节这几天是连着放假的。可想而知,忙碌奔波了一年的中国人,把春节这几天假看得多么重。把一年的疲惫、一年的劳碌、一年的压力,都要在这几天好好抖落一下,彻底放松放松。现在不同了,每星期有双休日,一年有三个黄金周。学会休闲、懂得娱乐的中国人,没必要非把这一年的劲头都留在春节这几天狂野一下。所以,拥有越来越多的假日,越来越会过节的国人,在我们的“头等大节”春节到来时,实在想不出什么新过法、唱不出什么新调调了。

  提到春节,总有人在你耳边没完没了地说起洋节,烦不烦呀。老百姓过洋节,更多的是图个新鲜,关于洋节的具体含义或意义了解不多,似乎也没了解的必要。洋节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首先要归功于商家的不遗余力,他们是想借助洋节搞促销多赚钱,老百姓当然只是随便掺和一下,玩个痛快。洋节重在一个形式,作为舶来品,它总披着时尚的外衣,带着天生的神秘与暧昧,让年轻人总会产生些目炫神迷的轻松与放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对于狂欢、极乐的追求也是有限的,洋节确实消耗掉许多本来应该属于春节的过剩精力。但我始终不认为,全体国人会对洋节有很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洋节也成了种约定俗成后,花样不会不停翻新,狂欢终究也要散场。而这时,古老的春节只需过得纯粹些,还将是最有生命力和向心力的节日。

  生活中有一种记忆方法叫“特色记忆”,它能将人们将风霜雪雨后已经模糊变淡的生活片刻,重新“擦亮”。比如,记忆中的春节就有很多这样的“特色记忆”。小年的灶糖、门前的春联、除夕的鞭炮、年夜饺子,哪个不是历久弥新的“特色记忆”。当人们使尽脑力、挖空心思想要搞搞新意思时,怎么就不想想,把一切传统程序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才是春节最纯粹的真谛。最看不惯那些在洋节里纵情狂欢的人,在春节前喊着

传统文化迷失、“土节”形式过于呆板。这些人都在内心否定春节的形式,还谈什么继承传统文化?要继承,首先要传承。把几百年前留下的春节形式做下去,才会让下一代的头脑中留下一个“有型”的春节。春节怎么过?一家人围在一起放鞭炮、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串门,就是极纯粹的春节。如果有一天,除夕夜也都跑到迪厅里高举啤酒、扭动腰肢,那春节算是没法过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