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众专家谈“年味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8:48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本报“如何欢度春节,请您献计”征集热线开通以来,不但吸引了众多市民踊跃参与,也引起不少专家的关注。昨天,南京的3位专家打进电话,对“年味越来越淡”现象进行把脉,献计献策。

  拿出对策,找到“回归传统”路径

  高风华(南京大学博士):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甚至可以说,春节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生日”。

  “欢度春节”,就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如春节前的祭祖活动,其实是为了缅怀过去,憧憬未来,保佑美好。这项活动可以由单个的家庭祭祖,发展成所有人参与的祭祀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如此,年也就会热闹起来。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年味越来越淡。究其原因,一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洋节被我们的年轻一代所吸收;二是社会部分人群的世俗化、功利化,淡化了春节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对此,整个社会都应拿出对策,重新检视自己,找出“回归传统”的路径。

  人工制造年味,重回精神故园

  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容来说,它是义与利的统一,既看重现实的利益,同时更主张以义统利,这样才能使人生更美好,民族更兴旺。

  这几年,西方的许多生活方式,包括节庆的渗入,固然给中国的发展与开放带来了多元的色彩,但同时也使固有的年节文化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年节,是人们怀乡情结的展示。其中,热闹的爆竹声所制造的氛围,最能表达他们的情感。在我们这座对烟花爆竹有限开禁的城市,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播放爆竹的录音,制造氛围,制造年味,并从中重新回归自己的精神故园。

  保留“传统精髓”,吸取洋节精华

  杨天麒(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著名民俗学家):腊月的“腊”字表示一种祭祀。春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但最近的一项民俗调查显示,对于现代人来说,普遍对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感到陌生,只有17.7%的人会“烧纸摆供祭奠祖宗”,16%的人愿意“写对联和福字”。相反,一些新民俗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同。76.7%的人会在除夕“看春晚”,52.9%的人表示自己会给家人送上一份礼物,还有18.2%的人把自家的年夜饭摆在了饭馆里。

  民俗、民风,就是民意、民情。过年方式的变化是由社会的变化决定的。民俗的流失是现代人对文化的重新选择。有一部分民俗文化可能是流失了,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髓,而且必须在当时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生存。现代人在传统的节日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其实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对现代生活的一种适应。

  不放弃传统年节的精髓,将现代年节活动扎根于“传统精髓”,吸取西方节日优秀的东西,加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年味就不会淡下来,而且会越来越浓。

  通讯员徐龙梅南京日报记者殷学兵(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