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83岁老人数十载笔耕不辍 80本日记讲述69个新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4:46 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讯 据新闻晚报报道,83岁的李连举没有想到,自己坚持写的69年的日记,不经意间成了春节习俗变迁的见证。1月24日下午,当记者辗转联系到他时,他说正在整理自己近80本日记。

  “每天写日记,年末整理日记,已是我的习惯了。 ”当天,在记者的要求下,李连举老人一边重翻日记,一边回忆最具不一般年味的过年片断。

  1960 过年孩子不出门

  李老说,1959年,他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担任辽宁省西丰县粮食局长。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中最为困难的一年。根据他的日记,那年的春节主要是在公社的食堂度过的。“一个大食堂里,黑压压的几百号人,喝着极稀的粥,还掺了点树叶子磨成的粉。那树的叶子平时是蚕农们养蚕用的。”在李老给记者一字一句朗读那一年的年末日记时,记者听到一个专用名词“增量法”。

  “增量法?”李老哈哈一笑:“就是往粥里使劲掺水,掺得越多越得法。”当时过年就是一人一天可以吃上三顿,一顿喝二两稀粥。“但全是汤水,喝进肚里晃荡晃荡一会就饿了。”

  1960年的农历除夕,身为粮食局长的李连举提出,各自回家吃顿饺子。“粮食局每个人都发到半公斤细面和半公斤肉,一想到回家包饺子过年,每个人都喜滋滋的,但自家吃饺子,左邻右舍怎么办?”按照李连举回忆,后来家里人一人平均吃到两个饺子,媳妇因为把饺子分给邻居,得到邻居的感谢,那两个饺子成为1960年春节期间家人吃的惟一一顿细粮。

  拜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春节活动。但是在这三年春节期间的日记中,没有出现任何关于走亲访友的记载。李连举说,“那三年肚子吃不饱,也就不敢拜年啊!”李老解释说,那三年很多人家都不让小孩出门。“一个小孩跑到人家家里拜年,人家给不出压岁钱多尴尬啊?”

  19847人争看12寸电视

  1984年,改革开放6年后,淡漠的年味逐渐回复起来。

  “又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大街上、小巷子里都是放鞭炮的、扭秧歌的、耍龙(舞龙)的、舞狮的,这在以前哪里看得到啊?小孩子在街巷里窜来窜去挨家拜年,讨三五元的压岁钱。大人喜欢聚一起吃一顿。”那一年,李连举从西丰丝绸厂党委书记的位置上离休,也有了更多时间写日记。

  “打那年开始,我开始在家里过年,之前的十几年春节都是在厂里和大家一起过的。”李连举说,他所在的西丰丝绸厂和其它很多企业一样,都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厂领导、主要车间职工,从除夕到初五都不放假,而是加紧生产。“只有到初六,才能喘口气,回家吃顿团圆饭。”

  1984年,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办的第一年。那一年的年末,李老给家里添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新年的日子,全家7人一直围着电视机。尤其是大年夜,好多隔壁邻居也兴奋地聚到李老家,津津有味看春节晚会。而在晚饭之前,李老给家里买了十几斤肉包饺子。

  2000春节从腊月廿三开始

  2000年年末,李连举和老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李老说,这些年,日子越过越好,春节吃什么也就不重要了,“年夜饭我和老伴只准备了四个菜,煮鱼,烧肉,煮蛋,还有我喜欢吃的木耳烧黄花菜。”

  “根据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和老伴就开始张罗起来,置办年货,给亲戚朋友拜年。”但由于子女都已经成家,都只能隔年回家,2000年吃团圆饭的只剩下老俩口和小女儿、小女婿。但小女儿他们俩口子也是吃了团圆饭就出去跑生意了。留下老俩口,一人一台大彩电。一人看看新闻时政,一人守着电视剧。

  “现在看日记,回味当初的日子,一年一年的变化让我自己都很惊讶。”李老说,坚持了69年的写日记的习惯他不会放弃。“等到手不能写字了,才算到头。”

  200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将李连举六十余年的日记推荐给世界吉尼斯纪录。根据出版社唐主任介绍,目前李连举的日记纪录仅次于一位美国记者的七十年的日记纪录,属世界第二,在国内首屈一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