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报优秀记者张军利因病辞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4日02:29 三秦都市报

  核心提示

  ■2006年2月1日晨7时许,本报年仅36岁的优秀记者张军利因病经抢救无效辞世。

  ■张军利的父母及妻子在极度悲伤中,再三希望通过报纸对曾经帮助过军利的各位领导、同事及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2005年军利出院后在网上发表他的《冷暖人生》

  本报讯(记者 陈述 范超)2006年2月1日晨7时许,本报年仅36岁的优秀记者张军利因病经抢救无效辞世。

  张军利同志生前先后在本报社会新闻部、编辑部工作。曾独立或与同事合作完成了《五曲湾纪事》、《靖边豪赌事件调查》、渭南抗洪系列报道《我的好兄弟 你在哪里》、《同行眼中的王文》、《王文 我们等你回来》以及《民警顶着嘲笑捞尸体》、《太华路派出所“挖坑”钓嫖客》、《西安火车站周边环境调查》等等,短短的几年新闻生涯,多次荣获全国晚报新闻奖、陕西新闻奖、陕西日报好新闻奖。这一切,也许就是对热衷于新闻事业的军利最好的回报。

  2004年9月,张军利被西京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随后转往唐都医院诊治做胸腺瘤切除手术。军利住院的消息传出后,报社领导及同事纷纷前往看望、安慰,来自报社的温暖和爱心犹如一股源源不断的暖流不时地涌动在他的病床前,军利和他的家人一次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军利手术前,报社及时拿出资金去资助他。报社同事也自发地捐助了15161元现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本报领导和同事多次看望和进行捐赠,病中的张军利也得到了陕西新闻界及广大读者的关注。陕西日报社领导曾专程去看望了这名优秀的记者,同时陕西日报社社委会发起了“伸出温暖之手,奉献一片爱心”的倡议。仅两天时间,陕西日报社员工就捐来16555元现金,同时省直机关工委工会也送给张军利1000元的困难补助金。2004年11月16日,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向全省各新闻单位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新闻工作者为张军利募捐。就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倡议的同时,华县县委宣传部刘超峰给省记协主席尹维祖写来信函,呼吁全省新闻记者开展募捐活动,他本人寄来200元以表心意。

  军利在患病期间,来自兄弟媒体的问候就像春天般的温暖绵延不断。华商报、西安晚报、阳光报等报社纷纷派代表前往医院看望。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组专门报道了张军利的感人事迹。与此同时,军利曾经采访过的当事人或者陌生的读者纷纷打进电话询问军利的病情。

  在众人的关爱和唐都医院的精心治疗下,2005年春天,逐渐恢复健康的张军利再次坚强地回到了新闻队伍中来。他在坚持完成日常采访的情况下,还前往成都、北京等地采访。2006年春节前夕,身体再次感觉不适的张军利回家进行休养。让报社同仁们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趟回家竟然和大家成了永别。

  2月1日下午,本报副总编辑赵良、编委史经学等一行多人代表本报全体员工,前往张军利的老家澄城县为他送行。张军利的父母及妻子在极度悲伤中,再三希望通过报纸对曾经帮助过军利的各位领导、同事及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军利,一路走好……

  病友交流

  “三秦硬汉”给病友留下了坚强

  在www.9b01.net(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中,有许多和张军利一样不幸患上重症肌无力的病友,在其中“重症肌无力病友之家”中,张军利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三秦硬汉”。他的签名档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他走后,他生前和病友的交流,却依然激励着更多的病友。

  网友梅花傲雪2005-11-8 16:18:58回复:“三秦硬汉你好!看了你的故事,觉得心里有些酸楚。从你的文章里看得出,你是视新闻事业如生命的人,而且也以无所畏惧的精神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无奈的是身体不做主了。病是人生的无奈!我想你是事业上的硬汉,在病魔面前你也一定是硬汉!我在关注你的故事,也在关注你的治疗过程及方法,看看有没有对我治疗有价值的东西。注意休息,对康复有力!”

  “三秦硬汉”2005-11-8 17:36:36回复:“目前,我已经基本康复,开始上班了,工作还是以前的工作,四处奔波采写新闻。我觉得人活的是一种精神,只要精神不垮,什么都难不倒。”

  临走前,他没忘给病友拜年

  “三秦硬汉”:2006-1-23 18:26:53:“今天上午,我去唐都医院看了李柱一教授,他安排:小强(注:军利给药品起的拟人化名字,小明同此)增加为12片,小明维持16片。我请教大家,小强是否会加重病情,主要表现是什么?我目前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呼吸也受累。”

  2006年1月26日:“三秦硬汉给大家拜年!”

  ———这是张军利最后一次在该网站留下自己的话。

  人生感悟

  “冷暖人生”带给我生活的感悟

  2005年10月28日20:29:07:“海大哥,各位病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由于我前一段工作太忙,没有及时和大家进行交流,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从元月份出院后,我一直在考虑,能否将自己住院治疗的前前后后写出来,但是一直抽不出时间。现在我想可否每天在咱们的论坛里写上一段,书名暂定为《冷暖人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从病说起

  2005-11-4 16:40:24《冷暖人生之一:从病说起》在网上发表(以下为摘要)

  “2004年7月16日,是我一生中刻骨铭心的日子。说其刻骨铭心,主要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我所钟爱的新闻事业在这个时间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我和我的两位远在榆林市靖边县采访第一线的同事虹虹、银海正在合力完成《靖边豪赌事件调查》。

  “在靖边豪赌事件采写的5天5夜里,我的生活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同事都劝我,注意休息,别累着。说实话,同事们都是为我好。但事实上,我一点都不觉得累,新闻如打仗,看着一个个堡垒被攻破、一个个山头被拿下,我心中只有激动和自豪,别的什么都没有。在连续5天的战斗中,我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军。

  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都热血沸腾……

  就在我沉浸在新闻胜仗的喜悦之中时,一场劫难悄悄的降临了,来得是那样突然,来的是那样的令人措手不及。一切都在我没有预感的时候发生了,我病了,我真的病了,病魔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改写了我的人生。一切都从生病开始,那么,我的故事就得从生病谈起。

  人在病中

  2005-11-7 20:37:32《冷暖人生之二:人在病中》在网上发表(以下为摘要)。

  2004年7月15日晚上,我还在像往常一样为《靖边豪赌事件调查》忙碌着,在社会部和编辑部来回穿梭,凌晨前后,我突然感觉全身发冷,冷的全身发抖,冷的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找来一件床单裹在身上继续工作。夜班的编辑、老总都很奇怪。我也很奇怪,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能感冒了。次日凌晨3点多,我完成了全部的工作,破例给主任留了一张假条,我决心回去一定要多睡一会觉……

  本来想好要多睡一会,但是到了上午9点多,我就睡不住了,起床后吃东西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我突然感觉好像喉咙里多了一块东西,咽东西时感觉有点费力。在随后的日子里……不光吞咽困难,而且感觉脖子痛,不管走到哪,我首先考虑身体能不能靠在什么地方,怎样能让脖子更舒服一点,脖子痛、吞咽困难,吃饭成了我最难受的一件事情,我吃东西的时候必须把头仰起来,然后才能把事物送进嘴里,随后脖子要反复转动食物才能慢慢送下去。

  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突然,又一件奇怪的现象在我身上出现了,早上起床后叠被子时,我突然感觉左臂抬不起来了,我心里有点害怕……

  从乡镇干部到省报记者

  2005-11-10 11:40:47,《冷暖人生之三:从乡镇干部到省报记者》在网上发表(以下为摘要)。

  在和网友交流时,张军利让网友“有奖竞猜”他的形象,他告诉网友:“这是我在2002年的记者节写的一篇稿子,为了方便大家竞猜,特兹录于此。”

  做记者,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愿望,为实现这一愿望,我苦苦摸索了8年,如今当我走上新闻之路重新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心中感慨万千。

  我做过宾馆服务员、村支部书记、乡镇干部。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重新坚定了从事新闻工作的信念。1995年8月,我自费参加了陕西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有幸认识了被新闻界同仁誉为“泥腿子记者”的长安报社社长张宝贵老师,他曲折执著的传奇经历、独特的新闻视角让人耳目一新。自此,我决心把新闻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2000年元月,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人地两生、业务生疏的情况下,开始了我记者生涯的第一步……

  感恩和责任

  感恩,就是一种责任

  我曾经也是受人救助的人,是大家的真诚和热情把我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我至今仍记得华商报社总编办原副主任衡国良到唐都医院来探望我时讲的一句话:“安心养病,早日康复,让我们共同分享明天的太阳。”据衡副主任说,这是他当年患重病时朋友送他的一句话,正是衡国良这句设身处地的话,使我在身患重病、万念俱灰的情况下,重新升腾起生的希望,重新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最终在各方的配合下恢复健康?熏顺利返回工作岗位。”

  “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我内心深处时刻铭记着每一个关怀和帮助过我的人,正是他们共同形成一道爱心的滚滚洪流,温暖着每一个人,使这个社会充满爱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李海涛、魏梦麟他们一样,已经逐步摆脱困境,但是我们心中感恩的心情愈来愈强烈,这种感恩的心已演变为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能健康地活下去也许就是我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因为人活着不是只为了自己,回报不重要,但感恩决不可少,因为感恩就是一种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