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七十年后,我们重逛庙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4:08 哈尔滨日报

  文/崔淑梅本报记者史延志摄影/本报记者陈南

  2006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天气寒冷。

  早9时,道外区哈尔滨关道遗址外,红灯笼高挂,锣鼓喧天,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耍百米长龙、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在传统的民俗庙会活动中迎来新的一年。

  庙会:清末传来的民间习俗

  据道外区文体局副局长李长海介绍,老道外自古以来就有赶庙会的习俗。经过考究,自清末以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七这七天为老道外庙会之日。

  那时,以同记商场为首的商会都会组织许多在哈做生意的商会联合起来,各商家都组织自己的巡游队伍,搞庙会巡游。同记店员做两个龙头,穿着有本店特色的服装,由武百祥做前导,走在巡游队伍的最前边耍长龙,踩高跷,花船、花车、舞狮紧随其后。巡游队伍首先来到位于现道外区十九道街的龙王庙,拜过龙王后,掉头回到哈尔滨关道。关道周边搭棚设摊,届时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敬香,祈福求祥,祈祷人商兴盛。附近呼兰、阿城、宾县、双城几县的行商坐贾、民间艺人也纷至沓来,云集道外,道台府的官方人士也会来参加庙会。人们逛庙会、敬神、看景看戏、购物,一时间热闹非凡;卖艺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锔锅锔缸的、剃头的、照相的,吆喝声不断;“木刀木剑红缨枪、桃猴玉兔青竹蟒,剪纸雕刻拨浪鼓,糖人泥哨小风车”,应有尽有。老道外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持续了几十年,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这种庙会习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消失。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城市根脉,凝聚着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了整个城市的人文特色。这里有最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有哈尔滨最多的老字号和小吃,有东北三省现存的唯一的皮影戏剧团,有纸葫芦等民间工艺和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其民俗文化是老城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老街、胡同、大杂院、棚户区都将成为百年老城永恒的记忆,但是,过去随处可见的民间习俗、民间工艺、民间服饰、民间艺人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逐渐消亡,挖掘和抢救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特色鲜明、又处于濒危状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已迫在眉睫。

  从去年起,道外区全力打造文化大区,以关道遗址恢复重建为龙头,积极挖掘民间民俗,并加以保护和传承。今年推出的首届关道文化月活动就是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诠释和全面展示。此次关道文化月系列活动以关道为主体,在春节前推出新年年货文化大集,正月初一至初七辟建关道庙会,正月十五举行秧歌表演和元宵彩灯展,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参与性强的形式对民俗文化加以传承,也为市民创造了一种过年的喜庆气氛。

  庙会:民俗文化的盛宴

  百年道外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生活的全部过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市井气息浓郁。在历时七天的关道庙会上,人们尽享着民俗文化的盛宴,不仅可以看到民间艺人扎制灯笼、挂件的现场表演,看到狮子舞、腰鼓舞等传统的民间舞蹈,一睹满族驴皮影戏这一民间绝版艺术,还可以看到京剧、评剧、吕剧等传统戏曲节目文艺演出。

  据李长海介绍,根据调研,百年道外民俗文化的内容大体上可划分为六个方面:

  ———民俗文物。是指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那些造型古朴、浑厚、充满地方特色的、有价值的民居家具、服装饰物、饮食器具、生产工具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民间文学。是指老城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大量口传文学,如故事、歌谣、传说等。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可动性的表演艺术,如绝活、绝技和戏曲音乐等;民间静态性的审视艺术,包括剪纸、刺绣、纸艺、风筝、泥人、面人、编织挂件、地方剧脸谱、青铜锻艺品、银锻艺品等工艺品。

  ———民俗饮食文化。是指早期集中了市民阶层在老道外生活所形成的以小吃、饭庄、茶馆为中心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俗,其中,独具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更是老道外饮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如铁锅回头、烧麦、散代、酥肉、全羊汤以及红蓝“肚娃”等具有伊斯兰文化传统的饮食及风俗。

  ———特色商贾文化。是指作为哈尔滨市商业发源地的老道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商贾文化,包括老鼎丰、老仁义、正阳楼等一些“老字号”和服务业的理发馆、照相馆以及一些手工作坊等。

  ———民俗风情。是指在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习俗,老道外的民俗风情有着极其广泛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如宗教信仰、竞技游艺、每年阴历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等民俗文化事项等。

  庙会: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与继承

  老道外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很多,民间艺人通过扎风筝、扎跑驴、名灯、彩灯、红火脸谱、剪纸等手工制品将民间艺术延续传承下来,成为具有道外区特色的民间艺术产品。近年来,道外区围绕老道外百年来所积淀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了全面的普查与挖掘,又找到了许多老艺人。这一次的关道庙会中,他们将这些老艺人请到为庙会现场进行民俗表演与展示。李长海说,其实举办庙会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传统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和传人,以此来发掘老哈尔滨的民俗文化底蕴,打造老道外的民俗特色。

  皮影戏是此次关道庙会的重头戏,每天下午由道外区民间皮影演出团体演出难得一见的满族驴皮影。据介绍,皮影艺术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当初是由河北乐亭“驴皮影”传入东北的,并逐渐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皮影戏。如今在道外区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还活跃着一支东北三省唯一的皮影戏剧团。皮影戏以光和影为表现手法,凭借演员的唱腔、操控技能,展现出生动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看皮影戏就像在欣赏一个现场版的动画片。如今,皮影艺术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着。

  柳进德老人制作的32米长的“蜈蚣”风筝在山东潍坊风筝节获过大奖。他制作的风筝以大著称,以长度和画工取胜,画工独具民俗特色,讲究色形适宜明快。一家老少三辈潜心经营,他的作品至今还留传于民间,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民俗的传统文化。与之相反,穆宝奎老人的风筝以小著称,他制作的小燕子、双燕子精巧美观,风筝骨梁多用竹料,粗细均等,多用拉力较强柔软的纸制成,画工精细,古朴传统。

  每天忙着搜集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李长海,自己也是一位民俗文化的传人。他的爷爷李国清是河北的民间老艺人,当年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定居在道外。他擅长在红纸、白纸上绘制脸谱,然后剪下来,贴在窗上、门上,借此镇妖避邪,驱疫祛瘟,祈保人宅平安,纳福纳财,全家吉祥。几十年前,李国清绘制的红火脸谱随处可见,哈尔滨曾一度流行过悬挂红火脸谱的习俗。如今,红火脸谱已经传承了四代,作为当代掌门人,李长海在传统脸谱的基础上,将绘画手法运用到了山水画中,其山水画作品被多个国家收藏。

  曲靖扎的跑驴是东北三省的一绝,手艺独到。她家住在老道外南小六道街。曲靖老人是刘家铺子的内掌柜,虽然这条街上花铺多,但会扎跑驴的只有这家铺子。她除了自己会扎,还把绝门手艺传给了儿子。

  民俗文化期待焕发新颜

  长假过后,红红火火的庙会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却刚刚开始。道外区正积极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让百年老城的民俗文化焕发新颜。

  由于民间文化大都是由民间艺人口头传授而得以流传扩散的,往往不立文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讲,保护好优秀民间艺人,就是保护了民间文化的活水源头,这是抢救民间文化资源的重中之重。为此,道外区着手建立了老城艺术人才库,按照民间艺人、民间服饰、民间用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目前已有873人收藏入库,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夯实了基础。

  “俗随时变”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变迁、发展是推动民俗文化前进的动力,每一个时代都应留有相应的民俗志著作记载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变迁。为此,道外区将民间文化资源按照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三个部分进行统一登记、分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系统整理,将编制出版一部完整的、可以反映百年道外民俗文化全貌和特色的民俗志著作,使百年道外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民俗文物是民族文化的根。为了更好地整理和收藏民俗文物,道外区还将建立民俗博物馆,再现昔日老道外商贾繁荣的场景、早期市井文化遗留下来的特色风味小吃和老字号等,让人们真正体味了百年民俗文化积淀的厚重。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明,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