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杨玉华:先当“妈妈”后当“女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4:5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唐渝川本报记者罗仁容文/图

  冬日。德阳市旌阳区德阳乐福长寿老年福利院。

  “妈,我回来看你了。”正忙着给一位白发老奶奶做按摩的福利院院长杨玉华,听见“女儿”尹大蓉亲热的喊声,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25岁,她是35个孤儿的“母亲”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是杨玉华最快乐的日子,“儿女”们回家看望“杨妈”,围在“妈”身边,端茶倒水,帮着张罗打理福利院的事情,此刻,杨玉华心里比蜜还甜,拉着“儿女”的手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还把一个个小孙子抱起来举得老高老高。

  杨玉华8岁丧母,12岁失父,与外婆相依为命。她辍学照顾3个弟妹,用稚嫩的双肩撑起5口之家。她从外婆那里学得祖传医术,十六七岁就成了“小名医”。家庭的变故,使她对家、对孩子有种特殊情结。一次,在绵阳一桥头看见衣衫褴褛、流浪乞讨的孤儿,她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时年24岁的杨玉华,涌起一个念头:收养孤儿,让他们得到母爱。

  1985年3月,经朋友牵线搭桥,杨玉华来到德阳,用自己开诊所、做生意辛苦挣来的7万多元钱租农房办起清河儿童孤儿院,收养了35名5至12岁的孤儿,挑起了养育管理他们的重担。

  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杨玉华为孩子们操碎了心。一个已上初中的孩子为图享受,把穿在身上的皮夹克卖了,杨玉华知道情况后没有呵斥,而是帮他洗脸、换衣、洗澡,用母爱教育感化他:“这么多好心人关心爱护你,你这样做对得起他们和妈妈吗?”后来,这孩子改掉恶习,如今成了工厂里的骨干。

  1987年是杨玉华最困难的年头。说起当年孤儿院从南郊农房搬到北郊新楼的情景,她鼻子酸酸的:“与房主在财产上发生争议,我一大早就加入搬迁队伍,当我把最后一个孩子安顿入睡,时针已指向凌晨4点。”杨玉华的倔强和善良感动了老红军李金海、赵基德、孙德昌,德阳红军儿童福利院于1990年5月成立,杨玉华任副院长,负责对孤儿的教管和抚养。1998年底,她送走最后参加工作的一名孤儿,一种莫名的失落感爬上心头。

  尽管“儿女”们成家立业了,杨玉华牵挂的心始终放不下。哪个孩子办婚礼、生孩子、受委屈、闹矛盾……哪怕是一个电话,她都奔上跑下,关键时还“一管到底”。她自封“调解委员会会长”,理直气壮地上门斡旋。

  41岁,她变成23位老人的“女儿”

  “从‘母亲’到‘女儿’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那是我人生追求的第二个梦想。”“小孩是越带越懂事,老人则是越侍候越困难,可我乐意。”说起这些,杨玉华非常感慨。

  2001年3月,不甘寂寞的杨玉华为圆梦,从他人手中接过“安老”接力棒,先后投入30多万元,创办了德阳乐福长寿老年福利院。在布置雅致、温馨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美的书画作品挂在墙上,电视、书籍、沙发一应俱全,老人或看电视,或翻阅书籍,或喝茶聊天,或接受按摩。“女儿”杨玉华,对每位老人总是一张笑脸,老妈长、老爹短地叫个不停,给老人捶背、揉肩、梳头、洗脸,乐得“爹妈”合不拢嘴。

  如今安顿在院的老人有23人,最长者99岁,最小者50余岁。为把老人吃喝拉撒都照顾好,进院工作人员,无论是护理、医生,还是厨师都要接受专业培训。院里的食品卫生,杨玉华一一查验把关,还专门建立了个人体检档案,每周进行检查,随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74岁的付婆婆进院前摔跤把股骨摔坏死了,直不起腰来,在杨玉华和护理人员小王的悉心照料下,现在可以在院落里踱步了。

  “不能天天让老人坐着或躺着,那样生活多枯燥呀。”杨玉华组建了乐福艺术团,道具、音响、服装一应俱全,每天下午把老人召集到一起,员工们有板有眼地表演节目,或自编自演快板《说说咱们福利院》,演唱《福利院之歌》,还唱老人喜爱的川剧,逗得老人眉开眼笑。

  今年45岁的杨玉华20年如一日,用爱心、孝心、耐心书写着美丽的人生。“我是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求乐,当‘母亲’也好,当‘女儿’也罢,选择了,就决不后悔!”杨玉华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