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民生调查—我期待的2006”系列报道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10:40 河北日报

  农村特困户:有温暖就有希望

  ■“要不是政府照顾,早就过不下去了!”

  春节前夕,走进任丘市鄚州镇四铺村陈洪顺老人的家,一种又潮又冷的感觉很快包围了记者。

  这个家只有两间小屋,外屋生着一个农村比较常见的小蜂窝煤炉,但在里屋,即使穿着羽绒服,记者仍感觉不到多少暖意。81岁的哈春女老人盘腿坐在土炕上,正忙着做一种简单的插花,老人患有心脏病,耳朵也有些聋。她的老伴儿,78岁的陈洪顺老人坐在炕下的椅子上,厚厚的棉衣看上去已穿了多年,他患有严重的哮喘,脑血栓后遗症使他行动非常不便,他的一天常常就在这张椅子上度过。他们患有先天性弱智、已经57岁的儿子陈德才像孩子一样不时进进出出,偶尔会莫名地嘿嘿笑上两声。

  这就是四铺村惟一享受了农村低保的农户。村主任金大涛告诉记者,村里像陈家一样困难的至少还有四户,但低保指标只有一个,他们只能选最困难的给。陈家原就是村里的特困户,但一年只能救济每人几十元钱,现在办了低保,给的钱比原来多了不少,每年每个人能拿到150元。

  陈家3口人一共有四亩多地,但非常零散,其中一部分产量还很低。最近几年,家里惟一的劳动力哈春女老人不能再干农活了,地就都转包给别人种了,报酬是帮他们交上公粮。哈春女老人说,开始他们还留了一点地自己种,但到后来,不及走到地里,她的心就慌得厉害,最终放弃这些地,她实在是不得已,也非常舍不得。金大涛说,今年农业税免除后,村里正在商量是给陈家调剂一下地,还是把地收回村里补给他们钱,估计这事儿开春就能定下来。

  “要不是政府照顾,早就过不下去了!”采访中,陈洪顺老人多次对记者说着这样的话。

  陈洪顺老人说,平时各级政府断不了救济他家生活费,过节时,还会送来油、米、面等年货。此外,乡亲们也没少帮他们。哈春女老人指着炕尾的一堆衣服说,这都是乡亲们给的。近几个月,老人的外孙女一直帮着照顾这一家三口的生活。陈洪顺老人有一个弟弟在外地工作,每个月也会给他们寄100元钱。

  两位年迈的老人常年需要吃药。“药费没数儿,这两年少一些,一年也得五六百元,还不算平时的小毛病。”陈洪顺老人说,有时候一片药他们老两口掰开了吃。

  在这个光线黯淡的小屋里,惟一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是炕上堆着的一堆塑料插花原料及部分成品,确切地说,这只是一堆“草”,64棵绿油油的“草”插成一盘,每插一盘3分钱,哈春女老人和外孙女两人一天插100多盘,大约挣四元钱。即使这样的活儿也不是常年有,这次干了大约有半年了。

  哈春女老人最近几个月觉得左眼不好使了,看哪儿都跟下雾一样,她说,也不知是不是得了白内障。

  虽然如此,但两位老人笑声不断,他们说,一定要好好活着,因为他们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能熬过这些年,多亏了村里和乡亲们照应。”

  与哈春女老人家相邻的,是58岁的杨东来家。

  记者到杨家时,他正准备吃饭。饭是村里的乡亲送来的。外屋的锅灶看上去已经很久不用了,杨东来说,他已经十来年不做饭了,也做不了,平时都是乡亲们今天这家明天那家地轮流给他送饭。

  从小患有血液病的杨东来至今孤身一人。既是村主任又是村医的金大涛介绍,杨东来的病主要表现在造血功能差,血小板少,身上一旦有伤口就很难愈合。他每年都需要输400毫升血,如果一年内没输上,他身体的免疫能力就会变得非常低,极容易生病。杨东来的两条腿就因这病都残疾了,无法伸直,而他无论身体什么部位碰到了硬物,都会青紫很长时间。

  杨东来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平时的开销全靠外地的亲戚每月给寄回的100元钱。

  金大涛告诉记者,因为今年的血没有输上,杨东来最近常常生病,而且他一病起来就非常严重,比常人难恢复,身上还会紫得厉害。

  早些年,杨东来自己还能干些活,再加上节省点,输血的七八百元救命钱还能靠自己掏上。后来就很难支持下去了。四年前,又生了重病的他说什么也不想治了,一是因为没钱,再就是本不爱求人的他却偏偏事事都要求人。“这病太拿人了!”杨东来感叹。

  因为身体不好,近些年杨东来很少走出自己生活的小巷,最多就是到巷口坐一坐,而他是巷内的第二家。虽然行动不便,他却把自己的小屋收拾得非常整洁。杨东来说:“能熬过这些年,多亏了村里和乡亲们照应。”去年雨季,村里给他家30多年的老房屋顶铺了防漏塑料布。年底,又给他第一个办了农村医疗救助,500元救助金已经发放到了他的手中。

  记者发现,杨家小小的院子里竟种了十几株月季,而且看上去曾经长得非常茂盛。杨东来说,得了这样的病,他“种花”只是为了看一年的鲜儿,同时也让自己觉得生活还有希望。

  临行,与记者同来的任丘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怎么也要想办法先给杨东来输上这400毫升血,年内再尽量给他落实低保。

  本报记者 孟瑞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