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营造社区小环境 书写和谐大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04:04 山西日报

  编者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市民由过去单纯的“单位人”变为“社区人”,社区也因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前沿阵地。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关键在社区,社区改制是否成功、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创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去年底,杏花岭区大东关
等3家街道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示范街道”称号,职工新街街道入选“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在深入到这些街道、社区采访后,我们采撷了以下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希望更多的社区从中获得启迪。

  大东关街办——“直通车”力促再就业

  大东关街办下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5.93万人,属典型的城乡交错区,立足辖区国企多、下岗职工多的实际,他们把广开渠道、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

  早在1998年3月,街办就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钟点工劳务等服务。2000年社区改制后,再就业工作开始向各社区延伸,开展了以街道“再就业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各社区“再就业服务点”为依托的再就业体系。已先后为下岗职工举办了微机操作、家政服务、维修汽车、电工、车工等各类培训班,培训下岗职工1600余人次。同时组织下岗人员526人,参加了省、市、区各级妇联、工会举办的培训班,累计有千余人参加培训,其中900多人顺利实现再就业。

  再就业服务中心通过热线电话、印制就业服务卡、上门联系等多种途径,几年来共为下岗职工3056人提供了再就业“直通车”式的服务。并利用现有市场资源,为下岗职工优惠提供摊点、门点,并联系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人上岗,已有216位下岗职工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新路。

  杏花岭街办——社区自治夯基石

  杏花岭街道有4.5万常住人口,下辖8个社区,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他们以社区自治作为方向,把社区文化作为载体,增强了社区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社区自治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石。他们成立了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各社区成立分会。在各社区都设有自己的居民议事会、居民成员代表会、工青妇残各类协会,制定出《居民公约》《社区自制章程》,实行社区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经费收支情况公开。

  自治也使得居民代表非常关心社区建设,就社区管理服务、环境整治等提出诸多好提案、好建议。街道相应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居民代表提案制度、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培育居民民主意识,拓宽参与自治渠道,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使社区自治迈进了一大步。在此基础上,他们把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载体,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了趣味运动会,主办象棋、门球、书法、绘画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比赛,并且定期举办保健知识讲座、广场文化晚会等活动。先后开办了8所老年大学、6所市民学校分校,以及老年兴趣书画班、青少年文化辅导班,下岗失业人员计算机培训班等,社区内受培训人数占到总人口的66%以上。

  敦化坊街办——“五个一”工程保民安

  位于省城东北角的敦化坊街道有8万常住人口,下辖13个社区,驻地单位多为山西机床厂、晋安化工厂等经营困难的破产、停产国企,周边生活困难群众多,治安环境差。

  在创建和谐社区中,他们围绕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治安环境入手,营造平安社区。

  街道积极组织发动社区党员、在职党员和群众,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一个社区,都驻有一名民警,设立一位保安,组建一支巡逻队伍,拥有一名司法工作者。驻地派出所也相应实行了“一所三队”警务机制改革,真正做到治安重心下移,畅通社区治安信息报送渠道,构筑起安全有效的社区防护网络,“平安社区”的美名不胫而走。街道工作人员还深入到每一名社区“两劳”回归人员的家中,实地详细了解其生活状况,有的放矢地实施“爱心”帮教。他们还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新信访条例,对社区群众反映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予以妥善处理,从源头上解决了上访隐患。

  考虑到辖区拥有过境铁路现状,他们狠抓铁路护路工作,努力做到资金、人员、管理、措施“四到位”,使辖区内的铁路沿线做到了净化、靓化、绿化,受到了省政府和北京铁路局表彰。

  职工新街街办——暖心·放心·舒心

  处于东山脚下城乡结合部的职工新街街办有4.17万常住人口,下辖9个社区。这里下岗失业人员多、低收入人群多、残疾人多、老年人多,且居民居住分散,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相对滞后。

  职工新街街办不等不靠,探索出一条建设和谐社区的新模式。

  ———针对老年人的需要,开展“暖心”服务:为所有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庭安装了求助对讲电话,建起24个老年活动室,设立了11个社区医疗点,为老人登记建卡、定期上门服务。

  ———针对职工家庭的需要,组织“放心”服务:街办充分发挥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作用,设立了80多张儿童餐桌和5个儿童休息室。孩子由服务者接到家中就餐、学习,并适当收取费用,既解除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

  ———针对特困群体的需要,提供帮困服务:街办为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开具就业优先照顾证明,办理免税手续,解决经营场地,使社区内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基本上实现就业。通过开办4所残疾人康复医疗站,彻底解决了残疾人就医难题。

  ———针对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开设便民网点:兴办了100多个早点部、小饭桌、送奶送报点、家政服务等网点,社区居民基本上足不出社区就可解决日常之需。

  (本栏稿件由本报记者李永平 本报通讯员冯立君采写)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