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3年来,市民谏言2万余条,1100余条建议被采纳。市民成为政府的“智囊团”,人民建议推动着城市的发展———冰城打开百姓“锦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2日01:20 哈尔滨日报

  文/张宏武本报记者张巍

  今年2月份,市民提出的32件城市远景规划方面建议,37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建议,20件社会事务方面建议,8件其他方面建议共97件人民建议被纳入正在编制的《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意味着,市民的建议和心愿将直接影响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轨迹。而事实上,哈尔滨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处处都凝聚着百姓的智慧。
哈尔滨变了,马家沟河水变清了、小区环境变好了、城市街道变宽了、拥堵街道架桥了、中央大街更美了、索菲亚教堂出名了、太阳岛更靓了、江北开发了……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个饱含热情的市民献上的一份份“金点子”。

  一组数字:13年征集、2万条建议、1100件成果

  1993年9月,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这个请民作主的讯息,让市民群情振奋,这个倾听民意的平台,让百姓和政府达成空前互动。13年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结合城市的发展与城建、规划、市政、团市委、市广电局以及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十余次人民建议征集活动,广收民意,让更多的百姓建议成为政府执政的“智囊”。13年共征集到市民提交的对策建议2万余件,其中1100余件应征人民建议成果被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为哈尔滨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百姓更好的进言,2000年市政府开辟了一条免收邮费征集人民建议的绿色通道。

  人民建议办对征集到的每一份人民建议都认真受理登记,使人民建议件件都有回音、有着落、有结果。并对优秀的建议进行评选和奖励。建议办成立后,收到的第一件建议是在山东工作的哈尔滨人马秀山提出的。他认为哈尔滨与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往来对青岛市有较强的互补性,哈尔滨市政府应尽快在青岛市设立一个常驻办事机构。依据他的建议,1个月后,哈尔滨市政府驻青岛市办事处成立了。

  1994年,哈尔滨市三棵树粮库的职工董兴涛等同志来信,建议政府应加大道外、太平老城区的改造力度。要在改造老城区的同时,拓宽道外十四道街,建设跨越道外滨江火车站货场到大方里的跨线立交桥,同南岗区宣化街、东大直街连接,形成贯穿全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缓解道外到南岗交通紧张的状况。此建议很快被市政府采纳,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跨线立交桥于2000年建成通车。

  1997年市防汛办总工程师居景贵建议引清水入马家沟河,解决污水河严重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市政府采纳后,于1998年开始实施,2000年完成。2003年4月,环保志愿者徐永生经过实地踏察发现,马家沟河岸垃圾成山,大量排污管道将污水排入河内,让整治过的马家沟河仍污染严重。根据他的建议,马家沟综合整治管理办公室及时实施截污净化,并在两岸辟建绿色生态廊道,结束了马家沟河两岸80万居民深受其害的历史。

  东北农业大学沈昌蒲教授提出的《应大力推广“垄向区田”技术,彻底根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建议,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提出后1个月,市政府专门召开推进会,要求各县(市)普遍推广这项抗灾增产的先进技术。市农委发出《全市推广“垄作区田”技术实施意见》。市政府并制定了三年推广方案。至2000年3年共推广“垄向区田”技术面积近700万亩,增产粮食5.5亿公斤,使农民增收3.46亿元。

  市民的好建议太多太多,记者无法一一列出,不过我们看得到,这些人民建议已经转化成哈尔滨城市发展中的每条街、每座桥、每棵树、每滴水。

  市民从城市管理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记者在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翻阅满满两档案柜的人民建议及答复档案时,心底总有股难以抑制的激动。在成摞的人民建议档案中,记者读出的是百姓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读出的是一个政府的英明,读出的是一座城市的发展。

  2004年,一封署名为“一个老人”的来信提出了在江北新城的建设中,应在开始设计时就建设大林荫道。老人的建议得到了市长的批示:“我们应该积极吸纳市民意见,不仅在松北,在全市范围内应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力度。”我们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他可能是这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老人,当我们走在林荫道上,看到满园春色的时候,让我们感谢这位无名老人。千千万万个像这位老人一样的建议人,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自己的真知灼见。高海晨老人也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名70多岁的退休教师,近五六年间,他不辞劳苦骑着自行车奔走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屯。他写了三四十万字的建议书,其中有7件大建议被采纳并连续获得6个人民建议一等奖和1个特等奖,因此他获得了“人民建议人专业户”的美誉。他对记者说:“有机会说说自己对家乡建设的想法,我感到无比荣幸。为提建议,我日行50里。为了绘制哈尔滨第一张公厕分布图,哈尔滨每个公厕我都进过。”他有关“太阳岛地区建成温寒湿地风景区”、“森林城建设”、“哈尔滨公交线路和站点规范”、“建城市生态出口”等建议均成现实,“扮靓河家沟规划”已纳入哈尔滨市“十一五规划”中。

  下岗职工张静友、徐志安、于文奇提出的建议,让广大下岗职工都成了受益人。2004年,三人下岗后都想做点小买卖,到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办理贷款手续遇到了难题。按规定需要由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式职工为其提供担保。为此他们向有关部门提出:下岗职工认识的机关干部少,很难找到担保人,贷款的门槛太“高”,咱下岗工人迈不过去。没想到下岗职工的口头建议,成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议题,并对原有规定进行了全面修改,出台了新规定。新规定不仅让张静友、徐志安、于文奇都申请到了贷款,开了店,还让所有需要贷款进行再创业的下岗职工尝到了甜头。

  市民韩国民是步行街点子始出者,他的建议让中央大街成为全国第一条步行街。他是道里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员,常走中央大街的他觉得应把这条百年老街改成步行街,既能保护城市环境又能发展经贸旅游。为了论证自己的奇想,他用了一年的业余时间进行调查。他走访了中央大街所有老字号,寻遍这里的老居民,获得大量史料;同时他还从现代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调研。之后,他提出中央大街应变为步行街,并从发展商业、旅游业、保护历史文化三方面论证了自己的提议。韩国民厚厚的建议书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1997年中央大街改造成步行街。

  被李凤山的一条建议一年挽回1800万经济损失。李凤山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写的一封信,会在10天后就变成了100个“消费者投诉箱”,摆到了全市各大商场和饮食服务企业的醒目处。仅一年时间,由这小小的投诉箱竟查出经济案521起,取缔造假黑点41个和1个售假窝点,消协共调解解决有关百姓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投诉2095件,讨回1800万经济损失。李凤山说:“我喜欢哈尔滨,作为家的‘主人’,我希望将家里的问题及时告诉‘家长’。”

  在建议人中有专家学者、教师、公务员、工人、学生、军人等各行业的人民群众。他们中最大的是92岁的离休干部,最小的是10岁小学生。正是这些热心的市民,用他们的建议表达着他们对家乡的期望。正是这些好建议被采纳,我们的家乡才会如此美丽;正是政府请民作主讯号的传递,调动起全市人民以主人身份审视家乡,让更多的旁观者变成建设哈尔滨的参与者。

  建议从“鸡毛蒜皮”到“城市蓝图”

  人民建议的内容从最开始关注民生,到现在关注城市规划经历了十多年的变迁,百姓建议的变化,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折射出市民物质精神生活的进步。

  “鸡毛蒜皮”关注“日子”

  人民建议办成立之初收到的建议多以百姓生活为主。如,刘奎仁等住在南极小商品批发市场附近的居民,因南极市场大棚周围的环境脏乱,严重破坏八区广场和长青公园周围环境,提出拆除小商品批发市场大棚,业户进楼经营,还居民安宁的建议。建议提出3个多月后,市场大棚被全部拆除,周围环境恢复,解决了困扰附近居民多年的烦心事;道里区居民反映楼道卫生脏乱差,需要专人加强管理的建议,促成了哈尔滨市居民楼道卫生有专人清扫,垃圾袋一天一清,改变了居民多年“自扫门前雪”的局面;“整顿生猪市场”的建议提出后,政府出台相关法规,建立了生猪屠宰一条龙的检疫检查,让百姓吃上了“放心肉”;市民到医院看病,大夫给开的药多少钱患者不知情,政府根据“应尽快解决制定出台医院药价明码标价制度”的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全市医疗机构认真执行明码标价……就是这样大量的有关改善百姓生活的建议得到落实,使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走出家门关注城建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市民们的建议开始从民生转向城市建设。人民建议中,有关城建的建议最多,几乎占所有建议的一半以上。打通断头路建设高架桥,让长江路、黄河路和城市许多街道都改造成了景观大道;整治背街背巷84条,极大提高了通行能力;铺装人行道53条,全部安装了人行防滑步道板;完成无灯街路灯安装428条,路灯基础配套4033基,使群众夜晚出行更加安全;一连几年的城建大手笔,都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城建等相关部门在吸纳人民建议的基础上建成的。哈尔滨的城市交通几年下来大变样,道桥建设日新月异,让发展的哈尔滨成了遍地生金的宝地,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投资者到哈尔滨掘金,同时也给哈尔滨人带来就业的机会,给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放眼未来关注蓝图

  城市处在与世纪接轨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市民们又在思考和关注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定位,很多项目极具参考价值,科学性和前瞻性都很强。政府接纳这些人民建议,相关部分立即论证实施,几年下来,太阳岛公园变得更有韵味,中央大街变得更有特色,几个教堂广场的建成展现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车辆厂的老蒸汽机车成为街景,道台府在棚户区里被挖出来;544个居民庭院得到绿化改造、20个市民休闲公园得以建成;哈尔滨冰雪节升级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红博广场会展中心让哈尔滨有了让世界了解哈尔滨的平台;松北新区的开发将让南北两岸几十年的经济差距在5年内达到平衡;松花江公路大桥墩西侧几千亩河滩地建成风景秀美的水上公园……许多总提建议的市民都感慨,关心城建数十年,是政府纳言的平台让他们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得以表达,他们的梦想是通过政府的工作变成了现实。

  13年来,市民2万余条真知灼见的提出,1100余条人民建议的采纳实施,强劲地推动着哈尔滨前行的脚步。“金点子”转化成经济效益,抽象的数字演绎出的是人民信任公仆,公仆一心为民。人民建议征集活动仍在进行,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意识越来越强。花落花开13载,从第一条人民建议到2万余条人民建议,从关注百姓生活到寄望城市未来规划,市民和政府都在继续努力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