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他的都市梦从拾破烂开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07:34 华商网-华商报

  

他的都市梦从拾破烂开始(图)

  捡过破烂的张兴美现在把拆房这事干得津津有味。靠着农村人的朴实、执着和诚信,他在城市里开辟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本报记者苗波摄■成就来得不容易

  张兴美踏出家门进城谋生的那一刻,他怎么也没想到初中毕业、在村里还算“高才生”的他,会因生活所迫在城市里捡起了破烂,更没有想到,捡破烂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

  2006年2月11日上午,西安市李家村服装城拆迁工地上,张兴美指挥着手下的工人机器作业。19年含辛茹苦,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破烂王”,买了挖掘机、矿压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拖着草鞋他从家里出发了

  1987年7月的一天,旬阳县神河镇一个偏僻的山村,张兴美在父母的坟前烧了点纸钱,锁上居住了18年的土屋,拖着一双草鞋出发了。“到西安去,找点活路”,张兴美说,“当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就会打铁,也没想过进城以后要做什么。”他去丈母娘家向未过门的妻子道别,丈母娘给了他10块钱,这让他非常感激,“这10块钱,我花了两块钱买了一双拖鞋,另外的是路费。”从丈母娘家出来走到旬阳县城,草鞋已经磨断,他赤脚走到商店,买了双最便宜的拖鞋穿上。开往西安的公共汽车上,张兴美身无分文,“我当时啥也不管,心想着只要我踏踏实实地干活,会有出路的。”

  中秋节他蜷缩在废砖窑里

  来西安最初几个月,张兴美在建筑工地上干过活,在食堂打过工,给别人清扫过猪圈,但都难以维持生计。“偶然一次,我看见人家在建筑工地上捡废品卖钱,有点心动。”张兴美说,这起初仅仅是头脑中闪现的一个念头,可碍于面子并未真正想过要去做。可最终,生活所迫,张兴美还是说服了自己。1987年8月13日,他永远记得这一天。那天,他卷了三个麻袋开始了他捡破烂的日子。“第一次捡,有点胆怯,低着头。”建筑工地上,张兴美将废铁和砖头装满三麻袋,因为没有架子车,他一点一点地将三个大麻袋挪回住处,卖了20块钱,他交了伙食费,温饱得到解决。

  白天人多,为了捡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他昼伏夜出,成了一个“夜猫子”。1987年农历八月十五,他在一个废砖窑洞里度过了来西安的第一个中秋节。那天晚上,他捡破烂回来晚了,房东已将门锁上,无处可去的他来到一个废弃的砖窑,蜷缩在里面,各种臭气扑鼻,蚊子、苍蝇的叮咬,他整夜未眠,18岁的他忍不住哭了……

  如今他拥有多台拆迁机械

  婚后,张兴美将妻子带到了西安,和他一起捡破烂。他觉得愧疚,“丈母娘把女子嫁给我,想让她享福,可没想到却和我一起捡破烂,可这么多年以来,媳妇从没有埋怨过。”

  为了节省路费,张兴美10年没有回家,“第一年,我们买了张桌子,第二年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到第五年我们又换成了彩电……前年,我给两个孩子买了台电脑。”他说,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踏实地走了过来。

  捡了三年破烂,张兴美还清了在老家欠的四千元外债。1991年,他在建筑工地上干起了拆迁的活。一辆自行车、一把榔头,他游走于各个工地找活干,“后来,弟兄们都觉得我老实,讲信用,愿意跟着我干”,几年后,张兴美有了一些人缘和积蓄。2000年,他花了9000元买了两台矿压机开始机械拆房,而如今,他已经拥有10台矿压机和一台挖掘机,成立了一个小拆迁队。

  “要把好印象留到对方心中”

  现今的张兴美和19年前相比,生活上简直天地之差。但他没有变,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拆迁工地上,带着安全帽,穿着黄褐色的夹克衫,和其他的农民工朋友没有两样。张兴美说,现在很多人为了方便联系,专门印制了名片,而他却没有,“我是要把好印象留在你心里,把影响留在你心里,而不是留一张名片。”

  来西安近二十年,张兴美一直租住民房,现今,他们一家人租住了一院民房。他说,他曾征求过两个孩子的意见:“爸爸要将捡破烂的事情讲给记者,以后可能很多人都会知道,你们怕不怕同学知道了会笑话你们?”他说:“孩子们都没意见后,我才决定接受采访。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要学会尊重别人,不管他是做什么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能走到今天的原因。”

  ■心酸故事打动人

  我想给那个“老小伙”找个对象

  “马文金在西安奋斗这么多年不容易,他一个人生活肯定面对着很多困难。我想给马文金介绍一个伴侣,有个伴儿,生活会好点。”看了本报“农民工进城20年”系列报道视觉故事《三个农民工的冷暖人生》后,西安市民曹女士打电话说,想给故事的主人公马文金介绍个对象。

  西安市民张女士也打电话到本报,提出了相同的想法。连日来,本报对于“农民工进城20年”的持续报道引起广泛关注,一些农民工20年的奋斗故事也感动了许多读者。

  9日,王伯海的心酸打工历程在本报刊出后,一位职业介绍中心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希望与王伯海取得联系:“我们需要几名清洁工,希望雇用他的同乡,他这么踏实、能吃苦,同乡肯定也不错。”这样的电话这些天已经不止一个打到本报社。许多希望记者为他们介绍农民工的读者认为,这些人的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正是用人单位最需要的。

  ■感人故事大家谈

  请讲述你身边农民工的故事

  “他们是进城务工者,生活在我们周围,在经常或者仅仅一次的接触中,他们的一些行为也许感动了你。请你把他们推荐出来,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带给你的感动。”本报“推荐你身边感人的农民工”热线继续开通,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农民工,请拨打029—88429046、88412323,讲述你心底的那份感动。

  ■热心帮人的吕师傅陕西省石油化工学校的刘女士打来电话,推荐他们学校一位热心的电工吕师傅。吕师傅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农村,来该校做电工近20年,老婆孩子都在农村老家,“吕师傅不但工作做得好,人也很热心,大家家里要有什么事,只要给他说一声,他就会抽空帮忙。”而当记者问及“吕师傅”的名字时,刘女士才恍然大悟,“和他认识这么多年了,大家都管他叫吕师傅,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我们有个好包工头”我要推荐我们的包工头”,农民工王先生说,他们的包工头叫王栓虎,1980年就进城打工了,如今带领他们40多个工人搞管道和设备安装。王先生说,现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包工头很多,有的包工头卷走工人的工资就逃了,这让他们这些下苦力者很害怕,“可他不一样,他从不拖欠我们的工资,有的时候,承建方不给钱,他就自己借钱给我们开工资。”王先生说,“去年年底,工头悄悄地给我们每天涨了5块钱工资,虽然钱不多,但我们很感动。”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刘海宏卫晓宁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