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一些乡村“年味”渐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20:40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13日电(记者 柴海亮)过年了,北方四合院里的饺子包起来,江南老宅屋檐下的红灯笼挂起来,走村串户的龙灯舞起来,驱“年”接福的鞭炮响起来……这些“年味”浓厚的民俗正在中国一些村落、乡镇逐渐淡出。

  在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人们在鞭炮和焰火的爆鸣声中迎来了狗年。这也许是这个浙江省著名历史文化名镇所剩不多的传统之一,曾经延续了上百年的舞龙灯、船灯、唱地
方戏等传统习俗则很难见到。

  “现在过年就是为了一家人团圆,像过去那样红火热闹的年味儿基本见不到了!”71岁的村民姜志全坐在光线昏暗但雕梁画栋的厅堂里悠闲地喝茶、抽烟。不远处的屋檐下挂着一对褪色发白的旧红灯笼。更令老人不解的是,现在家家户户的春联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印刷体,字体、内容千篇一律。“以前春联都是自己写的,一条街充满了墨香!”老人说。

  乡村固然如此,在中国的广大城市传统民俗毫无疑问消失得更多、更快。近几年来,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最为根深蒂固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则在城市摇摆于“禁”和“限”之间。在中国北方城市延续了千百年的节日“垒旺火”活动也在一片禁令声中摇摇欲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段建珺说,越来越多民俗的丢失,使得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获得的节日欢趣越来越少,过节的热情越来越淡,从而又加剧了民俗的消亡,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传承民俗文化,一个个拯救行动正在进行中。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立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实施了4年,这一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出版约120卷的《中国民间艺术集成》,全面普查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美术,如民间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刺绣、服饰、印染等。另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于2005年全面展开。(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