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角膜移植成功 骨灰永留“光明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04:12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昨日中午,从深圳市眼科医院传来消息,射洪民工陈友余捐献的一对角膜已成功移植给两位眼疾患者。深圳市眼科医院教授姚晓明、角膜病科黎明医生告诉记者,两名幸运者分别是24岁的江西波阳男子小吴和深圳5岁女孩小薇。而陈友余生前所在绿化公司终于为陈家两兄弟送来5000多元钱,凑齐了陈友余生前治疗时所欠医疗费,几经周折后,陈家两兄弟终于在深圳南山医院开到了父亲的死亡医学证明。

  手术相当顺利今天可查视力

  昨日上午8时30分,小吴的角膜移植手术开始。9时30分,小薇也上了手术台。医院采取穿透性角膜移植,两台手术进行得相当顺利,上午11点左右,两台手术分别结束。黎明医生告诉记者,今天就可以检查两位患者的视力情况,术后一周,视力会慢慢恢复。

  欠费几经周折开到死亡证明

  陈伟兄弟俩告诉记者,器官捐献结束后,陈友余的遗体一直停放在深圳市殡仪馆内。由于入院治疗期间欠下深圳市南山医院4000多元医疗费用,院方拒绝为他们开具死亡证明。没有死亡证明,陈友余的遗体就不能被火化。据陈伟说,他和哥哥陈见赶到深圳时,身上只带了2000多元钱,除去路上开销,身上已所剩无几,父亲是在工作时间发病,在医院的所有费用应由父亲所在绿化公司承担,但绿化公司总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

  昨日中午11时,陈友余生前所在绿化公司终于为陈家两兄弟送来5000多元钱,凑齐了所欠医疗费,几经周折后,两兄弟最终在南山医院开到了父亲的死亡医学证明。

  市民送英雄骨灰永留“光明树”

  陈友余遗体捐献在深圳引起了各方关注。一位深圳市民为陈家兄弟送来2000元捐款,也有很多市民表示要参加陈友余的葬礼,向这位民工道别。

  深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女士介绍,陈友余作为深圳有史以来第一位非亲缘多器官捐献者,他的骨灰可以永远留在深圳的“光明树”下。从1999年深圳市第一位角膜捐献者开始,深圳市红十字会就将深圳市吉田墓园内一棵大榕树命名为“光明树”,深圳所有角膜和器官捐献者的骨灰都可以自愿撒在“光明树”下。深圳红十字会在征求陈家兄弟意见后,决定将陈友余一半骨灰留在“光明树”下,永远纪念这位川籍民工为深圳市所作的贡献。

  最新进展 兄弟俩将为亡父维权

  昨晚8时许,陈伟两兄弟向记者透露,待父亲遗体今日上午9时火化后,接下来他们将为死去的父亲维权。此前,两人曾联系了深圳市劳动保障部门给父亲做工伤鉴定。据悉,陈友余是今年1月1日才到深圳开始打工的,工作期间并没有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也没有为陈办理相应保险。对此,这家公司的答复是“陈友余属于临时工人,并且还没有通过3个月的试用期,公司并无责任承担他的保险。”

  陈友余离世后第二天,两兄弟就按照工伤认定程序收集证据。陈伟说,现在要做的是联系到当时和陈友余一起工作的工人,指证父亲发病时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这步工作困难重重,昨日兄弟俩到父亲工作片区转了一整天,没有了解到半点相关消息。

  陈伟表示,现在只有动员和父亲一起来深圳打工的老乡帮助了,等工伤鉴定完成后就与公司交涉,索要相应赔偿,如果与公司交涉无效,他们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记者杨炯实习生袁敏

  父老乡亲盛赞两兄弟义举

  昨晚,在陈友余老家射洪县青堤乡街道上,居民唐先生对记者说:“我与陈友余是老朋友了,他的两个儿子也是看着长大的。在我眼里,老陈一直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口碑很好。他到深圳后,我还经常了解他的情况。从贵报看到他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我很震惊,这么一个好人咋说走就走了呢?他的两个儿子能做出将父亲器官捐献给社会的善举,也是父亲平时教导有方呀。这样的义举真是长了我们青堤人的面子。”

  青堤乡党委书记余斌对记者说:“我从华西都市报上看到兄弟俩捐献父亲器官的消息后,非常感动,我们将号召全乡人民向他们学习,我们也衷心希望陈伟兄弟俩在外面过得好,有空经常回青堤来做客。”

  记者余勇

  连线深圳

  “这是对父亲的尊重”

  昨日,《深圳晚报》记者在深圳调查了市民对陈伟兄弟捐出父亲器官的看法。

  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王为理博士: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大多用物质、金钱衡量一切,而兄弟俩的行为,是对那些用功利的眼光看问题的人的最好回击。兄弟俩将父亲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是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将父亲的生命延续下来,这就是对父亲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两个四川小伙子能够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将父亲器官无偿捐献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社会的关爱,有颗“社会责任心”。父亲的离去,对于他们家是不幸的,但是他们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抱怨别人身上,而是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将父亲的器官无偿的捐献出来,给予需要的人帮助,这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提倡。

  外资保险公司王先生:陈友余所在绿化公司的行为令人愤慨,但也可以理解。一个公司要生存下来也不容易,一个种花的工人到你公司才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你就要摊上一大笔医药费,谁都不容易。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两兄弟的父亲刚刚到深圳一个多月就死了,而且公司的态度这样可恶,他们还愿意把父亲的器官在深圳捐出来,这就更不容易了。

  简单地说,是两兄弟品德高尚,“以德报怨”。但想想陈友余所在的园艺公司,想想现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是不是无情和冷漠才让我们越来越富有?而善良,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

  大学教师黄小姐: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革命,是精神的飞跃。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抉择是庄严而神圣的。人体器官移植成功和不断推广,赋予“救人”概念以新的内涵。

  医学的发展,使人人可行功德无量之举,有了以自己躯体救助他人的机会。而这一机会,无论对伟人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贫富贤愚之分,区别仅在于肯不肯。

  《深圳晚报》记者陈娜实习生张索清图片提供李松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