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河南宛梆:激越婉转唱大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06:45 中国青年报
河南宛梆:激越婉转唱大戏(组图)

幕布破损拉不上了,一位演员只得在幕布后用手拽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宛梆:激越婉转唱大戏(组图)

由于刚下完雨路滑,演员们从老乡家抱来麦秸垫路。


河南宛梆:激越婉转唱大戏(组图)

师傅讲戏。师傅带徒弟仍是宛梆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


河南宛梆:激越婉转唱大戏(组图)

简陋的后台成了大家的临时化妆室


  本报记者 晋永权摄影写文

  正月十四下午两点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白庙村村前,随着一声高昂激越的唱腔响起,临时搭建的戏台上,宛梆传统戏《夜审潘洪》开演。按照村里与县宛梆剧团签订的协议,随后的五天时间里,这里将连演五天大戏。

  内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西周时这里就建有郦国,春秋为楚之郦邑,战国归属秦地,设县。这里是中原和秦、楚的交界地带,诞生于这里的宛梆具有上述两地戏剧的部分特征。宛梆曲调丰富,唱腔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乐的平整规范,还有楚乐的委婉清丽。宛梆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目前,流布区域人口多达1500万人。

  白庙村就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此次演出也是村边山头上一座大庙落成典礼的一部分。

  简陋的戏台前,四邻八乡约有两百多老老少少在观看。除了神情专注的老人外,大多都是在嬉闹顽皮的孩子们,很少有中青年观众在场。村长说,他们大都一开年就出去打工了,目前,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孩子。对于站在一旁的剧团团长周成顺来说:就是这样的条件,我们也得干呐!

  宛梆兴起于南阳,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明朝末年,陕西一带荒旱战乱,秦腔艺人东投南阳一带卖艺谋生,久而久之,秦腔与当地民歌小调、乡音俚语相融,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戏剧剧种。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南阳周边各县有上百个宛梆班社。

  宛梆传统剧目有300多个,故事内容上至商、周,下至明、清,多为宫廷、袍带,征战、除奸等大事件,群众称之为“大戏”。其中,经典剧目有《和氏壁》、《九莲灯》、《火烧战船》、《穆桂英征辽东》、《铡美案》等等。

  与稀稀拉拉的观众比照,演员们却个个严谨认真,一招一式准确到位,唱腔时而激越、时而婉转。宛梆表演大方,以宫庭、公案、征战功架戏见长,传统剧目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曲调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宛梆早年被人称为“南阳调”、“南阳梆子”、“唧唧梆”,因南阳古称“宛”,1949年以后改称“宛梆”。宛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兴盛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样板戏。直到1977年传统戏开放上演,宛梆剧团才回到正轨。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等进村入户,受到多种艺术形式的冲击,宛梆观众群体大量流失。内乡县宛梆剧团———这家全国惟一的宛梆剧社也陷入人才流失、生存困难的境地。剧团除了一批甘守清贫、视唱戏为生命的职工外,物质条件很差。一个月唱下来,很多演职人员大约只有几百元的收入。送戏下乡的车辆也是早年从废品回收公司购回的报废“

黑车”,只能在夜间偷偷上路,以防被查处。

  但,正是这些甘于清贫的人还在努力为宛梆的传承、发展努力着。目前,内乡县文化局申报内乡宛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