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省私企首创无歧视康复社区 重生工厂在争议中行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10:17 云南日报

  

我省私企首创无歧视康复社区重生工厂在争议中行进

  周 欣 杨 茹/文 苏 颖/摄(春城晚报)

  李继东,堪为我省民间私企禁毒第一人。13年前在思茅以汽修厂起家,曾富甲一方。2002年8月1日,为给当地戒毒人员提供一个无歧视无毒品的康复社区,创办了思茅市重生
水泥预制板厂,即今天重生工厂的前身。工厂至今已收纳戒毒人员179名,其中7成以上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他们亲昵地称李继东为“东哥”。

  这是一家没有围墙的戒毒所,也是一个没有护士的艾滋患者家园。但李继东自认“没有大问题”的这种禁毒防艾模式,至今仍备受争议。

  重生工厂200名“送不走”的工人

  今年除夕,在思茅市重生工厂里,没有回家过年的工人们杀猪备饭,喜气洋洋。工人们并不知道,这差点就成了厂长李继东和他们最后的晚餐。因为,就在当天夜里,李继东又一次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3年来,重生工厂经营得困难重重。为养活这几百名“特殊”工人,李继东的200多万元身家早在去年就坐吃山空。作为一名私营企业家,他似乎并没有义务来背这样沉重的一个社会包袱。走,还是不走?这道选择题,3年里他已经做过无数遍。

  除夕夜,在床上睁着眼睛躺了4个钟头后,李继东终于还是决定留下。这天,正好是他29岁的生日。

  李继东,身材壮硕,面孔黧黑,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可是,额角皱纹和浓重的倦容让他看起来至少老了一轮。朴素的穿着,也让人无法与3年前那个出有名车、穿有名牌的帅小伙对上号。

  重生工厂200名“送不走”的工人

  重生工厂位于思茅市一个叫石膏箐的小山村。青山绿水环绕的厂区内整洁安宁,不像戒毒康复社区,倒像个世外桃源。

  整个厂区几乎都是由工人们亲手建造的,有棋牌室,宿舍,游戏室……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8间“夫妻房”,这与其他禁绝性关系的戒毒所迥然不同。据了解,179名工人中有8名女性,如今她们都在找到恋人后入住了夫妻房。

  漂亮的女工小李告诉记者:“以前进强制戒毒所,我天天都想跑,逃回家就找毒品来吸。在东哥这里,窗不关,门不锁,就是没人想走。接触不到毒品,没有歧视,还可以谈恋爱。这次回家过年,当天晚上就想回来,就和男朋友收收东西回来了。”

  小李说,工人们的生活很规律,早上6时起床整理内务,集体跑步4公里,集中吃早点,然后开始分工生产,中午12点吃午饭。下午劳动到5时,5时后打篮球,6时吃晚饭,晚上7时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晚上11时30分统一休息。

  李继东在厂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宽中有严,但就是没有人想走。2004年,一位工人回家探亲,3天后全身脏兮兮地回来了。原来,他在回程路过澜沧时,由于没有身份证,被边防检查站卡了下来。于是,他步行40公里回去打了个证明,硬是赶回了厂区。

  官方说法模式正确迈步艰难

  作为省内惟一一家民间禁毒防艾机构,重生工厂的模式无疑是具开创性的,可在经营上面临了重重困难。这样的模式到底合不合理?

  思茅市强制戒毒所所长杨明翔介绍,传统的强制戒毒所有一定弊端,有的人上午刚放出去,下午又被送进来,复吸率也一直居高不下。重生工厂的“集中,康复,生产”是个新模式,它开办后,思茅的犯罪率已经有了明显下降。

  原思茅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包正国告诉记者,“非有偿戒毒”是重生工厂与其他戒毒所的最大区别,从厂长本人起就是无偿劳动。这种模式有3个优势:组织集中戒毒者和艾滋感染者,进行生产自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容小视;能够稳定社会;切断戒毒者与毒友的联系,能够极大地控制复吸率。

  包正国评价:“李继东的模式肯定是对的!我现在只是担心资金问题。政府补贴不一定很多,要坚持生产自救。另外,人员和资金要到位,做到账目透明,向社会公开,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

  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詹海峰表示,“重生”工厂是一个有优势的禁毒模式,但仍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并从管理方面加以点拨。

  “如果做得好,‘重生’模式向全国推广就只有一步路。”包正国说。

  (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