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残疾夫妇著书十余部记录42年爱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1:56 重庆晚报

  

残疾夫妇著书十余部记录42年爱情(组图)
陆政英翻开尘封已久的情书,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残疾夫妇著书十余部记录42年爱情(组图)
为了让柯愈勋更快康复,妻子布置了“作业”,让他练习把花生等物件放进盘子里

  故事导读

  柯愈勋和陆政英夫妇是我市残疾诗人。65年前,躲避日机轰炸逃难,襁褓中的柯愈勋股骨摔断,右腿终身残疾;42年前,19岁重庆支边青年陆政英被电锯锯断右手,1967年两人
在重庆结婚。饱经沧桑的一对老人从渝北区文化馆退休后仍创作不止。

  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他们的两地情书300封10多万字,装订成厚厚的18本(手稿)。柯愈勋先后结集出版10余部文学作品;陆政英耗时10年,用残手写出27万字自传体长篇纪实文学《断翅飞翔》。与时下流行的网络“博客”相似,柯愈勋夫妇将他们的爱情生活点滴和人生感悟都写进了自己的书里。在二老心中,爱是永远的灯,记录是永恒的灯塔,他们是以爱、诗和文学的名义捍卫生命尊严。

  “他们可能是中国目前将人生经历最完整、最真实、最执着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记录的惟一一对残疾夫妻。这种特殊的记录方式比博客的流行早了半个世纪。”一位文学界的评论家说。

  写作像玩过家家

  我刚从公园锻炼归来

  秋日的公园,阳光灿烂

  难得的秋日的阳光普照,照我的心

  一扫积郁的阴霾。

  ——摘自柯愈勋诗《公园》

  字写得出奇的大,歪歪扭扭。手抖得厉害。

  本月13日上午10时30分,渝北区文化馆职工家属楼1-4-1房,65岁的柯愈勋在写诗。身边是小他5岁的妻子、作家陆政英。柯愈勋写好的诗稿,陆政英就用残手录入电脑。柯愈勋擅长新诗,写诗数千首(有作品收入小学课本)。2004年12月25日,正编辑《中国儿童诗》的他突发脑梗塞,住院40天后回家继续修养治疗,但左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陆政英只有暂时放弃已打好腹稿的写作计划,看护老伴的生活。

  病后,陆政英在家墙壁安装一段扶手。柯愈勋每天要借扶手练习下蹲,一高一低走几步。

  除了在老伴的协助下继续写作,柯愈勋每天还要做其他“家庭作业”,以锻炼身体。“一个,两个,三个……”饭桌旁,柯愈勋头发稀疏,面有难色,像小孩子厌倦玩过家家一样,艰难的用左手将桌上的花生、松子放到矿泉水瓶盖里,有时甚至孩子般故意用手背将豆子弄到地上,以抗拒这乏味的“游戏”。2分钟后,瓶盖里终于装满了,他将花生倒入更大的托盘里,如此往复。

  “写字游戏他喜欢,做别的他像个小孩一样还会偷懒,我随时都得看紧他。”陆说,得脑病的老人最需要锻炼,否则容易加重病情。

  在柯家墙壁上还有一张详细的时间表:“7时起床吃药、7时50分吃药、8时吃早点、8时40分吃药……”陆政英说这时间表已换了四次,因为他吃药复杂,吃药时间也不一样。

  如果天气晴朗,每到下午2时,陆政英会扶着柯愈勋到对面的碧津公园散步,晒晒太阳。柯愈勋的新诗《公园》就是去年底一次公园散步的灵感。

  陆政英一年多的悉心照顾换来丈夫病情一天天好转,现在柯愈勋的思维恢复到病前状态。他说,生病一年来感慨颇多,病难让他改变了以前急躁性格,对老伴的爱更加深了。

  美丽初恋化为诗

  你铰下美丽的发辫

  送给我,作为定情的纪念

  绵绵的情思呵,千丝万缕

  千丝万缕,交织在心坎

  ——摘自柯愈勋诗《美丽的发辫》

  两人相爱42年了。

  柯愈勋1940年7月生于重庆市南岸区。他8个月大时,家人为躲避日机轰炸,襁褓中的他右股骨摔断,落下终身残疾。高中毕业后,怀着诗人的梦想到南桐煤矿车队体验生活。“我高中毕业那年,他(指其父亲)鼓励我:到煤矿去,去接受艰苦生活的锻炼。”柯愈勋牢记父亲教诲,在煤矿长达26年之久。

  陆政英也是重庆人,在家排行老三,生于1945年,从小酷爱文学,18岁的她既漂亮性格又活泼,还能歌善舞。矿山有文艺表演她都热心参加。

  在一本名为《流年似水》(柯愈勋著,1996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里,记者发现了一段特别的文字,记录了1964年一次煤矿联欢会,可以说,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也是两人首次接触。那晚,陆政英是晚会报幕员。

  “你是报幕员吗?我的诗朗诵是第几个节目?”陆政英回过头去,眼前一亮,一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小伙子站在自己面前,姑娘当时就心嘭嘭跳。“要上台了,快啊。”小伙伴的叫声打断了陆政英的愣神,后来才知道,那个小伙子叫柯愈勋,是矿山有名的诗人,已发表过不少诗歌!

  晚会间隙,同样喜欢文学的陆政英和他交谈起来。“那天我们谈普希金,谈俄罗斯文学,谈中国的诗歌。”晚会结束了,两个人难有机会见面,而陆政英心底已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两个月后,两人再次意外相聚。陆政英决定到云南支边。在临行前一天,柯愈勋找到陆政英,全力支持她去云南支边,并送了一本书给她。在书里,柯愈勋写有一封情诗给陆政英,委婉表达了对她的爱意。柯愈勋对陆政英说:“到了那边要经常给我写信。”

  就这样,他们开始分处两地,开始鸿雁传情,开始无尽的思念和牵挂。林场距离城区很远,邮差一周去两次,每次都带回厚厚几封信。

  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装订整齐的18册情书,“我们那时不讲究,只要可以写的纸我们都在写,只要纸张可以用来抒写我们情感的我们都在用。”

  从1964年陆政英支边云南到1972年回到重庆,他们的300多封信件达十余万言。细心的柯愈勋在装订好的信件上面表明了书信书写时间,还将那时段他们之间打的电报和来往的车票粘贴一起。

  爱情激发了柯愈勋的创作灵感,100多首献给爱人的诗如泉涌,如江河奔流。这些诗歌被收入作品集《关于石头的情诗》。

  跨过命运的河流

  跨过命运之河

  跨过

  厄运像影子老跟着我

  哀叹与抱怨,有过……

  ——摘自柯愈勋诗《命运之河》

  如今在文坛已经成绩斐然的陆政英积十年之工,利用早睡晚起,靠一只伤残的手,记录下她在云南的痛苦经历和人生体验,写出了27万字的纪实文学《断翅飞翔》。该书2002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这部被称为“一曲张扬生命意志的凯歌”。

  陆政英在书里记录了少女春梦,遭遇断手再植和感悟。其中她与柯愈勋的恋爱最为精彩,也发自肺腑。

  1964年,19岁的陆政英辞别山城去云南省罗平县八大河林场做一名工人。在一次事故中,电锯锯断她右手,幸亏再植成功。躺在病床上的陆政英开始思念爱人,记者读到一篇不足300字的日记(写于1964年12月12日),陆政英用左手歪歪斜斜足足写了1小时,其中写道“受伤那一瞬间,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上帝啊,为啥要让我们两个都残疾呢?”

  1967年,相恋3年多的陆政英与柯愈勋在重庆登记结婚,结婚不久,陆政英就返回云南,直到1972年调到重庆两人才真正在一起生活。

  “我们工资大多都丢在了铁路上,一年的探亲假10来天我也要回来。我们的老大都是不断在重庆云南之间奔波,二儿和三儿都是由我妹妹带大,老柯除了写诗什么也不管。”陆政英甚至抱怨丈夫:“纸上谈兵的爱情,都认为相互都爱得很深,可柴米油盐却不是那么回事啊!他只惦记文学和藏书,抛弃一切去写作,去读书,孩子生病了也不管。我们平时生活也有很多争吵,他除了诗什么都不管,一心埋在诗歌里面。”

  “我做梦都想要个女儿,自己手不方便,有个女儿帮手多好。我是用一只健康的手,操持了四个男子汉!”即使是1972年夫妻在一起生活,繁重而拮据的家庭生活,压在这位残疾女性身上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陆政英用再生之手成了作家,先后荣获“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第五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等。

  生命典当给文学

  在茫茫的人海里

  命运在等待着命运

  在茫茫的人海里

  心,在呼唤着心……

  ——摘自柯愈勋诗《心呼唤心》

  写作、文学和诗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夜深了,这才是他们的时间,他们的世界。

  在柯愈勋的散文《我们的故事》有这样的记录:“新来的杂志《世界文学》、《散文》就在身边,真想翻一翻呵。给孩子盖被子的她这才发现:二娃的裤子啥时候又挂了个洞。叹口气,补吧!见状我说:你补你的,我读给你听吧!一次又一次,静静的夜,静静的灯光。静静的机声。静静的诗和散文,向深处和远处弥漫开去。”柯愈勋已经记不起这样的场景有多少次了,他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与爱情。

  另一种快乐短暂而亲切,是在拮据生活中盼望着稿费。

  “老柯取稿费时,是我们全家最快乐的时候。”在陆政英的印象中,丈夫是个书呆子,诗是他的生命,也正是因为写诗,他们一家人才在艰难中找寻到了人生乐趣!1970年代末,文学的春天来了,老柯的作品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有的稿费一次顶他一月的工资。陆政英说,1979年柯愈勋的诗歌在《诗刊》上发个头条,他们收到50元稿费,全家人高兴得当天到街上吃了顿丰盛的饺子。

  从开始诗歌创作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柯愈勋都是以他的煤矿诗受到诗坛关注的,被认为是继孙友田之后崛起的又一位矿工诗人。离开矿山以后,他的诗有了一些变化,作为诗人生命底色的煤矿生活,对他整个的人生和艺术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歌乐山之魂》颇具代表性。

  “以前靠手写,有了电脑,他就想要个电脑。”1985年,陆政英花几百元参加电脑培训班,学会拼音打字,上课的老师得知她学电脑的缘由,专门上门为柯老装了

输入法。如今,电脑里,已经储存了柯愈勋上百万字的诗稿和散文。

  见习记者 袁尚武 实习生 谭丙燕/文 记者 吴子敬/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