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冒出个郭德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02:47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春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卫视频道突然都开始关注郭德刚,尤其是凤凰、央视、北京的电视各频道以及网络,突然大量地出现他的演出专场、专访之类的节目。郭德刚的相声,就像成都李伯清的散打评书一样,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和时代内容,好比是用“古早味(传统相声风味)”炮制的精神菜品,很难说是什么大菜,却有着自己的味道,与众
不同。因为回到了相声的平民本色,所以郭德刚相声才如此之“火”。

  □沈萍

  当春节来临,凤凰台预告春节郭德刚相声专场的时候,用了“一代宗师”一词形容他的气派,我非常吃惊。鄙人也算是好听相声,当然是好相声,老一辈的中一辈的相声大家也算耳熟能详,就是没听说过能受得起“宗师”二字的郭德刚。以前有个模仿单田芳老先生说书的艺人,好像艺名叫做德刚,但这位显然不是。

  然而到春节的时候发现,不仅仅是凤凰台、中央台、北京台,而且其它省市的卫视频道突然都开始关注这位艺人,尤其是凤凰、央视、北京的电视各频道以及网络(例如新浪网),突然大量地开始(或许以前我没有注意)出现这位艺人的演出专场、专访之类的节目。我心想,不知是哪家策划公司给整的,借着春节,借着收视率最高的时候,把郭德刚从传统的茶馆推向了主流媒体。能够这样包装与宣传艺人的公司,必须有着广阔的分销渠道以及人脉。郭德刚的风头,立刻盖过了大约早两个星期在几乎一半以上卫视出镜的杨少华父子(《阳光的快乐生活》)。因为杨由相声演员成了电视剧演员,而郭却是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演绎相声。并且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即不光是演出,还有专访、评论以及其它的谈话类节目等等。杨通过电视剧的人物与观众沟通,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相声演员演绎的剧中角色,而郭用相声跟观众沟通,并且其它的节目也围绕着他的相声展开,很有整合营销的意思,显得比杨的电视剧更具有相声相关性,所谓能更体现郭个人品牌的真实性以及更能满足目标观众的需求。当然,杨的电视剧本身也没有把目标定在相声观众,故与郭的市场没有完全重合。

  因为频频换台,所以没有看完整过任何一个与郭相关的节目。听得较完整的,是一个关于上帝的段子,以及羊上树的段子。平心而论,上帝的段子更有趣,羊上树的段子可能就是把解放前的天桥老段子加工一下,但无论是通过占于谦的个人便宜,还是最后抖出的包袱,都不是很有水准。值得关注的是,台下的观众恰是年轻人居多,并且现场座无虚席,似乎在向人们宣告,谁说相声即将死去?谁说年轻人不爱听相声?

  这里有一个值得玩味的观众偏好的变化。从前的人听相声或许都是在茶馆、堂会上听的吧。然后随着技术文明的进步,开始能从话匣子里听到相声,然后再是电视里可以看到和听到相声,再然后从网上、光碟里都可以观赏相声。从狭小的茶馆、堂会、市场到无线电可以覆盖到的市场,乃至电视信号可以覆盖到的市场,相声因一种精神产品的细分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宣传。然而,正是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的快捷与几乎无孔不入,对相声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即同一相声产品的需求变成了“无限量”,使好产品的稀缺度相对迅速提高。要求创作者及表演者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创作出新作品,如此才能在观众那里保持足够的吸引力。

  郭德刚的相声,由于基本在茶馆里演,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他的稀缺度。我从来没有在茶馆里听过相声,只是小时候在剧场里听过独角戏。或许相声确实需要那种氛围,一群闲人喝着茶,磕着瓜子儿,听着台上的人说着。说好了,以笑喝彩,说得不好,底下自己扯闲篇儿。这种氛围,大概跟足球应该在现场或者人多的酒吧里看是一个道理,演员和观众都需要通过即时的互动来体验语言的幽默,体味人生的百态。当观众厌倦了在家通过电视看着介乎小品与相声之间的节目,厌倦了自己一个人或者家里几个人在电视机前傻乐,厌倦了酒吧宿醉或歌厅K歌后,学学老一辈人到茶馆里听相声好像也是蛮酷的一件事。

  当郭德刚和他的团队在茶馆里说出了名堂,就会有扩大细分市场的动力,所以在春节横空出镜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市场扩大后,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巡演,还出光碟(如果真的好卖,估计先便宜了盗版)?我不懂这一行,所以也不加妄断,只是觉得郭德刚把自己和他的团队也放在了烤架上,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推出好段子,他的相声就成了昙花一现。另外,其他人的表演跟郭比水平差得还是很多的,故“团队”品质的一致与郭氏相声品牌的延伸性需要仔细考量。

  好像郭跟所谓“主流”相声队伍不很搭调,这在2月5日北京台第5频道的一个采访节目里可以感受到。那些“主流”相声演员,甭管辈分大小,基本都在骂郭,而郭也是针锋相对。这好比产品投放市场,一炮打响,突然就已经威胁到市场“领导者”的霸主地位,所以“领导者”立即出来说郭的产品不是什么入流的产品。另一方面,郭的崛起好像也在告诉其他艺人,专注经营才是相声的制胜之道,传播方式多元化并没有给相声找到出路。

  只可惜精神产品的质量评估与观众满意度调查更加难做。对这一点,郭德刚自己非常清楚。他这样回应主流们指责他连续谢幕十七次、不把演出时间留给别人(大意如此):簋街的饭馆那么火,别的饭馆冷冷清清,你为什么不问问那些厨子自己炒的什么菜?!我的相声没人听,观众有必要这样配合我吗?这话实诚,我知道自己的相声现在有足够的稀缺度,但热闹并不意味着永远。

  小时候听过陆春龄的《金铃塔》,这回听到了《玲珑塔》,唱词基本相同,有点怀旧的感觉。但是怀旧的东西不会太持久,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还是上帝的段子更适合如今的人们。我倒是很久没有期待过相声了,除了听老相声,基本对新相声没有感觉。因为小品的语言功力目前似乎盖过了相声,表现形式也更丰富。

  听惯了所谓的主流相声,郭德刚的相声,就像成都李伯清的散打评书一样,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和时代内容。像是用“古早味”炮制的精神菜品,很难说是什么大菜,却有着自己的味道,与众不同。因为回到了相声的平民本色,所以郭德刚相声才这么“火”。

  虽然觉得郭德刚离宗师的规格还差得远,但是他确实已经比时下的许多相声演员更像相声演员。不过,好的相声演员的生活积累非常重要,不知郭Sir是如何不断丰富这些创作和表演素材的?今后的相声将如何抓住观众,抓住哪些观众?即便有班底进行创作,他本人的不断进步,以及对目标市场的持续关注,才是郭氏相声经久不衰的原动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