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者一年捡出3亿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9日10:14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 |||||||||
一个易拉罐挣2分钱,一斤纸箱挣5分钱……岛城仅市内四区一年就产生80多万吨生活垃圾,活跃在市内四区的六七万名城市拾荒者,每年捡出了3亿多元的废纸、废旧金属乃至旧衣服、破木板等可回收废旧品。 2月18日,记者对相关的从业者进行了调查。 在夹岭沟附近小区收废品的李德贵(化名)是临沂郯城县泉源镇人。两年前,李德贵一家三口来到青岛收废品,如今他已经把老家8名亲戚全部带了过来。
48岁的李德贵说,从居民家里收来的易拉罐 0.15元一个,卖到废品回收站 0.17元,每个能挣 2分钱,废纸箱每斤 0.35元收,卖到回收站 0.40元,每斤能挣5分钱。虽然在居民家门口的收购价略低于收购站,但多数市民不会为了这几分钱的差价而多跑路。“咱们干这行凭良心,挣的就是这点差价,虽然累点,但是比在家种地挣钱要多,逢年过节时能挣 1000多元。 李德贵说,现在来青岛拾荒的大多数是从临沂、枣庄等地过来的,少数来自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拾荒者层次最低的是捡破烂的,走街串巷捡垃圾,一般平均收入在五六百元。如果关系户多,能包下居民小区甚至一些大单位收购报纸、旧家具,还能打出“回收并出售旧家电;回收各种电料废钢材……”的招牌,这样的人一个月能收入两三千元。 “现在捡拾废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采访中,在台东南山市场附近回收废品的王宝胜对记者说:“ 2003年,台东一带在一个小区光捡垃圾桶内的废品,每月就能挣两三千元,可现在拾荒大军迅速扩大,一个垃圾桶就有两三个人盯着,每个月也就挣个五六百元。” 据了解,看到回收废品利润较高,除了外来的拾荒者,一些小区保洁员也加入回收废品的队伍,有的小区甚至不允许收购废品者进入。为了能拿到小区回收废品的权力,一些拾荒者甚至要逢年过节送点东西,巴结好小区的保安或楼长,才能保住好不容易得来的“饭碗”。 李德贵告诉记者,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夹岭沟一带,包括洪山坡小区、福岭小区和夹岭沟小区,而福北小区、鹏飞花园由于此前有人已经在那里“常驻”,因此他们也不会到别人的“领地”去。虽然现在有三个居民区,但他基本上靠坐等上门,很多居民知道他的回收点后,会主动送过来。当然,也有些推手推车的拾废品者在小区内转悠,李德贵也不会太在乎他们。 拾荒者竞争激烈,同时也增加了废品回收站的数量,导致废品回收站利润摊薄。为了保证回收废品渠道畅通,不少回收站开始通过为拾荒者提供吃住,让拾荒者把收到的废品卖给自己的回收站,以松散方式培养“自己的拾荒者”。 2月 18日上午,记者在威海路附近一家废品回收站看到,不大的院子内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废品,几十个编织袋装满了玻璃瓶和废纸,还有各种机油瓶、废旧家电外壳甚至破烂的童车等,3个拾荒者正在将各种废品分类整理好,院子旁边的几棵树上还晾着几件衣服,可以看出这里是拾荒者平时居住的场所。 废品回收站的老板告诉记者,回收站现在一般都为一些拾荒者提供住所,小一点的回收站有七八个拾荒者,大的能有二十多个,基本都是拾荒者靠“老乡带老乡”聚起来的。平时,各个拾荒者在回收站周边走街串巷收废品,中午或晚上就把收到的废品卖到回收站统一处理。现在收废品竞争激烈了,一些大的废品收购站的拾荒者都有各自的地盘,一般不轻易越界,只是在城乡接合部,还经常有回收站之间为了抢地盘争斗的情况发生。 青岛市再生资源协会陈副秘书长告诉记者,全青岛市的拾荒者大约在10万人左右,市内四区就有六七万人。每年这些拾荒者从市内四区生活垃圾中捡回的可回收利用废品价值超过 3亿元。但目前本市生活垃圾回收还没有专门负责的部门,基本上靠个人和部分物业公司承包,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不稳定因素。 据了解,目前本市仅市内四区日产生活垃圾就超过2000吨,主要处理方式仍然是简单的填埋,而每收运、转移和处理 1吨垃圾,就要花 150多元钱,还不包括买垃圾车、修建垃圾处理厂、油钱、工人薪水等固定投资。拾荒者的存在,每年不仅可以减少逾30万吨的垃圾量,还能减少政府对垃圾处理近1亿元的费用支出。 青岛市供销合作联社的有关负责人说,废旧物资回收原来是由供销系统的回收处负责管理,它也承担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相应管理的职能,但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这个部门已经不具备这个职能了。如今,拾荒大军发展势头迅猛,这是多年前始料不及的,所以常规的管理方式已经明显落后。这个行业本来就松散,现在没有人负责拾荒者的审查、登记、发证、监督和管理工作,缺少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就难免出现行业的混乱无序。 这位负责人建议说,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对废品回收行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这样一来,既能有效节约资源,也能进一步扩大就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将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拾荒族”与社会之间的一个双赢局面。文/图本报记者杨冰徐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