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部地方婚俗大观今日广东发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09:21 南方日报 | |||||||||
2005年,有关“寡妇年”的谣言让众多新人选择了狗年这个吉祥的“双春年”结婚,新人们为了某个吉祥的日子不辞辛劳排队登记,而这一切都要归结到广东自古以来形成的种种婚姻习俗。今天,由省民政厅结集出版的《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正式发行,该书纵览广东百年婚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广东地方民俗的演变。专家总结:百年婚俗应风云而变,唯文化核心不变。时至今日,广东民众对待民俗的心理已日趋成熟。
从清末到民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全国首部地方百年婚俗大观反映了上个世纪广东婚姻习俗的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婚俗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正刚认为,广东婚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人们观念文化的变化。 如清末虽以三书、六礼为主,但新学潮的传播、西方自由恋爱的影响,使得私定终身开始出现,甚至私自同居也开始被少数年轻人接受。到了民国,政府对旧式婚姻进行干预,并提倡集体婚礼,实行婚姻注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到年轻人的抵制,但大户人家铺张豪华之风日盛。建国后,婚姻法出台,繁琐铺张的婚礼基本消失,毛主席语录开始成为婚礼的重要角色。乃至到了文革,语录歌、“老三篇”成为“闹新房”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广东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适应时代新现象开始出现,婚姻介绍所、网恋、旅行婚姻、闪婚……婚俗开始多元化发展。 对于多元化婚俗引起的传统习俗流失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伟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婚俗的演变仅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广东群众对待民俗的心理变化过程。在现今社会中,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各种各样的婚礼形式不断被采用,这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特点,也反映了广东人对待婚礼形式的包容性。一个民俗因为历史的原因消失了,另一个民俗又兴起了,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婚姻方式和婚礼形式视个人心理而定。这些正说明了现代人对待民俗的正常心态,是现代人个性化、多元化的体现。 清末 多盲婚哑嫁有私定终身 20世纪初期,广东尤其是广州在婚姻嫁娶方面多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三书即指聘书(订亲之书)、礼书(过礼之书,礼物清单)、迎亲书(迎娶之书,结婚当天接新娘用)。六礼则指婚礼前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 纳彩: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问名:提亲后,交换“生辰八字”,推算是否相合。纳吉:订婚之礼,请酒祝贺。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仪式比较隆重。请期:男家选择婚期,双方商定嫁娶日期。迎亲: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男家送来的部分礼物(不能全收),并回礼致谢。对于当时大多数新人来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谓盲婚哑嫁。 那个时候也出现了反映时代变迁的新现象,当时新学思潮在我国传播,广府地区大户人家儿女到大城市或海外求学,有人受西方自由恋爱之风影响,读书期间私定终身者逐渐增多,有的甚至私自同居。 民国 颠覆包办婚姻公开自由恋爱 到了民国时期,对旧式婚俗的政府干预开始出现,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也被提倡,甚至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并像今天的婚检证明一样进行健康检查。此段时间,青年男女在婚姻选择与婚礼仪式方面,大胆向“三书”、“六礼”和“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旧婚俗挑战,公开自由恋爱,拒绝媒人言婚,反对父母包办婚事。 建国后 废包办婚姻反铺张婚礼 建国后,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了婚姻自由的原则。 这一时期繁琐、铺张的婚礼基本消失,婚礼多以开晚会、会餐、茶会以及吃喜糖等形式举行。当时婚礼一般都是邀请单位领导当证婚人,新人先向毛主席像鞠躬,右手握拳,举于肩上,当众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文革 追求“三转一响”闹新房背“老三篇” 文革时期,选对象先看出身,讲阶级成分,最有吸引力的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世代工人家庭的子女。举行婚礼,新郎以穿红卫兵服装戴红卫兵袖章迎亲为荣,新娘以能穿上红卫兵服装一起坐永久牌自行车到婆家最有面子,迎亲队伍手拿毛主席语录和红旗,以唱毛主席语录歌为时尚。当时闹新房也以考新娘是否会背”老三篇”、唱语录歌为主。到文革后期,人们结婚的嫁妆开始注重实惠,新人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 改革开放花车迎亲集体婚礼 改革开放以后,婚姻方式日益多元化,婚礼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改建国后单一俭朴的形式,采用传统的、国外的、现代的婚礼形式相结合。花车迎亲,摆酒、旅游和参加集体婚礼的逐渐增多。到了今天,网恋、闪婚、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这也对应了当下越来越多元化的个人价值认同。 专题撰稿徐林陈婉玲 图: 再现20世纪前期新娘回娘家 1953年结婚证 1957年结婚证 文革时期结婚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