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10:22 大华网-汕头日报

  ——访潮籍中科院资深院士、我国流态化技术开拓者郭慕孙

  20世纪50年代,拥有3项美国专利的他,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成为新中国化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几十年来,他从贫矿和复杂矿中“淘金”,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我国不同矿产资源
的综合利用,并建立了广义流态化和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他,不仅为科研工作洒下辛勤汗水,更将源源不绝的奇思妙想作为智慧源泉,“以想象出创新”,不懈地探索科学奥秘。

  千姿百态的“几何动艺”悬挂于天花板,在空中曼舞盘旋。这些由棒针、金属丝、厚纸或铝片构成的挂件,经过科学计算设计而成,借助穿堂微风,或人们谈笑呼吸的气流,即能升降、旋转。这是一位85岁中科院院士亲手制作的“魔摆”。

  在这种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奇特魅力氛围中,郭慕孙院士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2005年11月,北京,温煦阳光拂照的下午。耄耋之年的郭老发白如银,一身便服,抚今追昔,谈吐温文尔雅。

  负笈留美追寻强国梦

  百年留学史,世纪强国梦。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满怀报国热忱和求知欲望,远渡重洋,艰辛求学。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郭慕孙走过了一条求学、报国、强国之路。郭慕孙祖籍潮州,1920年出生于湖北汉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从潮州到上海经商,父亲郭承恩曾留学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历任沪杭铁路总工程师等职,也是上海潮人同乡会会长,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郭慕孙1930年家迁上海,在上海读完中小学,1939年至1943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45年5月,郭慕孙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化工,1946年10月获硕士学位。在留学的日子里,这个潮汕青年凭着探索精神和勤奋努力,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普林斯顿,郭慕孙在R·威海姆教授指导下进行流态化研究,共同撰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第一个发现“液—固”和“气—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态化现象,分别命名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至今已成为化学工程术语。论文中的一些试验数据和计算方法在半个世纪后依然常被引用。

  他离开学校后,就职于纽约的碳氢研究公司,从事化工研究和开发工作:煤炭气化、气体净化和空气低温分离等。初出茅庐的郭慕孙连续获得了三项专利:“含碳固体料气化工艺”、“含碳固体的气化”、“低温气体吸收”。

  身在异国,心系中华,郭慕孙一直寻找回国工作的机会。上个世纪40年代,可口可乐已经开始风靡全世界。1948年,28岁的郭慕孙的优秀才能受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赏识和肯定,公司聘任了他到上海工作,后转印度和锡兰。在新德里,他建造了印度第一个可口可乐工厂,后任该公司纽约总部实验室负责人。他的一篇关于测定汽水中含二氧化碳方法的论文,于1951年获得美国汽水行业协会的奖。次年他又回碳氢研究公司工作。

  1956年,郭慕孙在碳氢研究公司从事的煤炭气化、气体净化和空气低温分离等项目刚进入中间试验之际,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夫人桂慧君一起,带着子女举家回到祖国。当时与他们同船回国的还有化工学家陈家镛等人,他们日后都成为新中国化工领域的开拓者。“我从未后悔”,郭老回顾这段经历时慨然说:“那个时候我已经30多岁了,我跟我老伴儿讲,跟洋人一直服务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我们就想这个时候要考虑回来。那个时候,出去的人都是想回来,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

  不辞辛苦废矿“淘金”

  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是郭慕孙最大的愿望和抱负。他回到北京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从此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开拓和发展流态化这一新领域。

  郭慕孙致力从矿藏中“淘金”,为建设中的新中国添砖加瓦。当时,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曾在上海的工厂每天数十次爬上17米高的化工设备观察检测;没有计算机,就推导出公式用算尺耐心地计算数据;平常住在五六人同住的房间,合用一个简易的水龙头盥洗,晚上就睡在木板床上;在甘肃金川工厂里,他戴着防毒面具,冒着中毒的危险进行提镍的实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郭慕孙进行开拓性的探索研究,取得累累的硕果。他曾进行贫、杂铁矿的流态化还原焙烧,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提炼铁、分离钒和钛;着手有色金属流态化浸取,从阿尔巴尼亚红土矿中提取镍和钴。

  回国初期,郭慕孙的一项任务是,用流态化方法从大冶含铜铁矿中将铜提出来。要实现这个构想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大冶的铁矿的含铜量极低,不到1%,从这样的铁矿中提炼1吨的铜,要处理100吨以上的贫矿。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做,显然事倍功半,郭慕孙提出了“稀相换热”的办法:用废气将稀散下落的矿石加热,然后进行硫酸化反应,可大大节约输送废气的能量,问题迎刃而解。

  带领五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同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郭慕孙逐步形成使用流态化技术从低品位矿中冶炼出有价值东西的研究体系,并且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他的一些论著还带动了其他流态化方面的工业研究,使流态化技术逐步被我国工业界所重视,从事流态化研究的机构也先后崛起,科技人员从化冶所原有十几人发展到全国数以百计的队伍。

  由于郭慕孙在短短几年里为新中国所作的突出贡献,1959年他应邀参加了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57至1978年的21年时间里,郭慕孙将流态化技术应用于我国不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建立了广义流态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后,依靠多年的知识积累和洞察能力,他又提出了关于 无气泡气固接触 的理论体系。

  8000多张读书卡片写尽辛勤

  “绝不拿二等品交给国家和人民”。这是郭老的一句名言。

  他撰写论文,推理严谨,思路鲜明,见解独特,对自己的构思总是先行演算和推导再进行实验,从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设想和理论。他对学生同样要求严格,认真指导实验方案的确定,对文字撰写,字斟句酌,包括标点符号都亲自修改。

  1994年,郭慕孙获首届何梁何利化学进步奖。他把自己所得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创立了一个基金,用以奖励在颗粒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学者。目前,已经有4人获得了这个奖项。

  “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现在我们的生活蛮好,多了这笔没有预料的钱是多余的。不如用于颗粒学会,鼓励别人。”

  郭慕孙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出差旅途中仍孜孜不倦,及时撰写笔记,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科研事业。多年来,他经常到中科院里的图书馆查询资料,在过去年代,没有复印机,他均亲手抄写所需资料。

  “直到现在,我家里还保存着几十年来我在图书馆记录下来的资料卡片。这些卡片排列起来有140厘米长,约略估计有8000多张。我把它们分门别类保存在抽屉中,大致分为流动、工艺、反应器、关键词索引几类。”

  几十年来,郭慕孙从未间断到图书馆借阅和记录卡片。“那个时候我的收入不高,外文书都没有钱买,所以图书馆成为我查阅资料的理想去处。现在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网上也能查到很丰富的资料。可是我仍然经常忆起自己在图书馆记录卡片的那些日子。”

  “想象是创新的不竭动力”

  “研究工作,不是知识的传播而是知识的创造。”郭老谈到科学工作者的必备的素质时,特别强调了要着力自主创新。“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走向发达的途径中,仅能在有限程度上依靠引进技术。只有针对自己的资源和国情,用自己的科学技术,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技术上独立的目标”。

  郭慕孙认为,想象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因为想上天,人类于是就设计出了飞机;因为想入海,于是就制造出了潜艇;想上“九天揽月”,就研制出了载人飞船,“我深有体会的是,科研工作几乎没有例外,总是从想象出发,想象出创新”。

  这位在科技研究领域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表示:“想象力是一种心理素质,应从小培养”。他在1990年纪念儿童节时曾语重心长地寄语: 儿童是生命中最富有好奇心、进取心和创造心的时代。作为研究工作者,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保住这三个“心”。

  郭老日常的闲情逸趣中,也展现出充满想象力的一面。在他的寓所里,你会被客厅随处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工艺品吸引。废旧的自行车辐条、塑料板、毛衣针经过他的手,都变成一件件工艺品。每件物品都是经过简单的力学分析和数学模拟,通过严密而精确的计算才能够成型。郭慕孙把自己的这些作品称之为“几何动艺”、或简称“魔摆”。一些放大后的“魔摆”被放到了中国科技馆和他的工作单位———中科院过程所里。

  “祝潮汕家乡繁荣昌盛。”尽管从未回过家乡,但郭老仍十分关心故里的建设发展,当采访结束时,他欣然题词,表达桑梓之情。

  本报记者蔡毓生李凯

  人物背景:

  郭慕孙,1920年生,广东潮州人,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领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流态化研究室。1978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负责人,为化冶所的创立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97年被聘为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慕孙是享誉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是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89年荣获“国际流态化成就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化学奖”,1997年获“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奖”。他长期从事化学工程-流态化技术方面的研究,理论上有独创见解并自成体系,提出的“化工冶金中的散式流态化”理论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于199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