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躲避上学少年轻生》后续:关注贫困家庭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08:44 新桂网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 彭宁莉 刘治理

  昨日,本报的《孩子,你为何要选择轻生》一文一经刊登,(查看相关报道:为躲避上学少年自杀身亡 呼吁社会给孩子更多关爱)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并纷纷来电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记者深入南宁市一所小学,采访了一些与小明有着类似家庭背景的孩子以及他们的老师,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里的孩子所特有的生活点滴及感受。

  小明的离去令人痛惜,但存在像小明那样心理的孩子又有多少呢?2月21日下午,记者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南宁市长堽村南路长堽小学。

  采访中,他们的眼角一直挂着泪

  该小学位于一条小巷子里,四周全是城中村参差不齐的建筑。该校魏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一共有700多名学生,近400名学生的父母都属于流动人口,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所以,每到开学交学费的时候,学生、家长、老师的心里都是酸酸的。2月17日开学报名,六年级一个学生的母亲在校长办公室哭了一早上。这个母亲哭诉说,孩子爸爸去年开摩托车批发蔬菜时撞断了腿,全家就靠她一个人来支撑。小孩上学要交600多元,可她身上只有300元。魏校长说:“最后,学校和上级领导商量了一下,破例只收了295元。像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有的家庭比这个六年级学生的还可怜。”魏校长指了指桌子上的一叠贫困说明。记者随便拿了3张,学校李书记将3个小孩找了过来。以下是记者与3个孩子的交谈:

  “爸爸太辛苦了,委屈不向他说”

  小敏(化名),女,小学五年级。

  记者:家里有几口人?

  小敏:爸爸、我和弟弟。妈妈……(低头哭泣)去年因病走了。

  记者:爸爸是做什么的?

  小敏:爸爸在建政路做点小生意,每天赚十几元。

  记者:你和弟弟上学一共交了多少?

  小敏:1400多元。

  记者:爸爸负担得起吗?

  小敏:爸爸每天早上9点开始做生意,晚上12点结束。赚不了多少钱,却非常辛苦。妈妈在的时候(抽泣),爸爸还没有那么辛苦。他说等上初中了,就让我回邕宁老家读书,城里读书太贵了,光借读费都要交很多。

  记者:平时心里面难受了,和爸爸、同学们交流吗?

  小敏:妈妈去世后,每次看到别人和妈妈在一起,就会觉得人家好幸福,自己很可怜,心里都会很难受。在班里,我只和一个同学说心里话,妈妈走了的事情也不敢跟别的同学说。我看见爸爸已经够辛苦了,有了什么委屈都不找他说,在他面前也从不提妈妈和一些伤心的事情。实在太伤心了,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流眼泪。

  记者:学习成绩怎么样?小敏:中等水平,因为有太多事情影响了。

  怕妈妈伤心,不跟她说伤心事

  许智(化名),男,小学一年级。

  记者:家里都有什么人?

  许智:妈妈、姐姐和我。

  记者:爸爸呢?

  许智:(眼泪掉下来,哽咽着)爸爸死了,我生下来就没见过他。

  记者:想他吗?

  许智:别人都有爸爸,我却没有。想爸爸的时候,我就看爸爸的照片(眼泪又流了出来)。也不敢给妈妈说,一提起爸爸,妈妈就会哭。

  记者:妈妈是做什么的?

  许智:收废旧的。

  记者:姐姐上学吗?

  许智:姐姐在39中上初一,星期天就去收废旧。家里有两辆人力三轮车,姐姐有时候一个人出去,单独在一个地方收废旧。

  记者:妈妈一个人供得起你们上学吗?

  许智:不知道,学费是妈妈一个人到学校交的。她只是给姐姐说,如果读书读得不好就不要去学校了。

  记者:有伤心的事情和妈妈说吗?

  许智:不说。

  记者:为什么?

  许智:怕妈妈伤心。

  记者:学习成绩怎么样?

  许智:只知道语文是95分,其他成绩老师没有公布。

  在采访过程中,小敏和许智的眼角一直挂着眼泪。记者的问题,他们都回答得很短,一旦不提问,马上就会冷场。四年级阿基(化名)的老家在湖北,他爸爸在南宁修单车,每天挣10多元,妈妈也没有工作。一开学就交了1000多元,爸爸说这里上学太贵了,等阿基上初中了,就将他和正在读初中的姐姐送回老家去。

  贫困学生用刀刮掉“免费”二字

  魏校长告诉记者,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给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材,但这些教材封面上印了一行“国家免费提供教材”。她和一些老师看到,有些学生偷偷将“免费”两个字刮掉了。“孩子们都想和别人一样,不愿意因为家庭贫困而被人歧视,不愿意在自己使用的东西刻下让他们难堪的烙印。”魏校长说,学校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贫困生因为没有钱而放弃参加,看到别人订报、订刊物,自己拿不出钱来,很容易使得这些学生脱离群体,从而产生很强的自卑感。所以社会应该关注学校里的弱势学生,让他们能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长堽小学李书记说,学校曾有3名学生得到社会爱心人士资助。现在,这3名来自单亲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已经从当初的内向、不合群转变成开朗、集体感很强的好学生。他希望社会爱心人士多关心一下这些小孩的成长,让他们用健康的心灵来感知世界。

  编后:记者与这些孩子简短的几句对话,却勾勒出他们敏感、自尊的内心世界,他们成绩或许不出众,性格更不活泼,但一个个体生命的极端选择却突显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需要交流和抚爱,广大青少年朋友和家长们,请继续拨打本报热线(0771—3980123),说说心里话。如果你愿意对贫困生提供帮助,也请联系我们。

  同时,还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短信:816800666;E-mail:shnews@ngzb.sina.net编辑:马骎作者:彭宁莉 刘治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