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谜一样的朋友晓英 每年捐盲童2000元不愿留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2日13:31 龙虎网

  【龙虎网讯】她是一个谜一般的人,自己身患重病,却多次为盲校的孩子捐款,并且不肯留名……10年义助贫困孩子,却又处事低调,不肯接受采访。

  三次通话、两次拒绝,直到最后一次,她才答应在家中和记者以朋友的身份见面、聊天。

  感动:与祁耀华相对落泪

  在本报年前发起的“春雨行动”中,记者有幸结识了一群盲孩子以及为教育这些盲孩子而辛勤工作的盲校老师们。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盲校的书记祁耀华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2004年,祁耀华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客人,“因为只当是一个很普通的客人,所以并没有特地在意什么。”祁耀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这位客人给他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

  而这位客人来祁耀华的办公室也只有一个目的——给盲童捐款。她说完来意后,就从包里拿出了2000元人民币,让学校发给用得着的学生,然后便准备转身离开。

  “我们也接待过一些前来捐款的热心市民,但没有人像她这样,一下捐这么多钱却不留下姓名。”祁耀华告诉记者,当时他极力想要让这位捐助人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但是这位女士却坚决不肯。

  这件事情过去后,忙碌的祁耀华也没有特意去查找这位好心人,只是常在心里祝福她。然而,令祁耀华没有想到的是,2004年末她又来了,同样的2000元捐款、同样的不留姓名……

  “那次之后,我们都相信她一定还会再来的,而且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让她留下姓名。”祁耀华的判断果然没有错,在2006年即将到来之际,这位捐助人再次来了盲校捐款2000元。在这次捐助之后,祁耀华与这位捐助人谈了很久,一个人强调“盲校的学生会永远记住你”,而另一个人则始终表示“这几年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自己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很微不足道……”

  这场对话是以两个被感动的人相对落泪而告终的,临走时,捐助人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大家才知道她叫晓英。

  激励:盲童身上找到勇气

  “微不足道”是我与晓英在通话中,她所重复提及的次数最多的一个词;“在媒体上不能透露我的真实姓名”是她同意接受采访的先决条件;最后,在她屡次同意接受采访却又婉言谢绝后,她希望能和记者像朋友一样交谈,而不是正式的采访。

  “约法三章”后,记者来到了晓英的家中,开始了像朋友一样的交谈……

  “我做的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所以一直不太愿意接受你们采访,给你们添麻烦了,真是不好意思。”坐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晓英倒先向记者道歉起来。

  一阵寒暄过后,晓英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十年前,一直在医院工作的晓英在朋友的邀请下来到一家公司。“那段时间真的是太忙了!”回想起经营公司的那段时间,晓英感叹道。也许是因为太累了,晓英一直没有太注意自己的身体,即使发现自己的锁骨处长了一个瘤,做过医生的她也粗心地认为是良性的。但是,似乎是老天故意和她开了个玩笑,最后医院诊断的结果竟然是恶性肿瘤。

  “虽然我做了几十年医生,见过无数的生老病死,也知道人终有一死,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早就会面对死亡。”晓英平静地讲述着,仿佛这场灾难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自从生病以后,晓英的性格变了,由原来的外向、洒脱变得内敛、低调。

  噩运并没有随着肿瘤的切除而离她远去,在第一个肿瘤切除后,她的颈动脉附近又出现了四个小肿瘤。所幸,在对其中一个肿瘤切除并化验后,晓英被告知这次的肿瘤是良性的。

  “在生病的这段日子里,我和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位盲人按摩师。”晓英说,是这个按摩师带她走进了盲人的世界。“对于我们而言,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在盲人的世界里却没有颜色,他们需要面对的压力和困难太多了。”

  正是抱着这种关爱别人的想法,晓英第一次来到了盲校。在盲校,她不但捐了2000元,还参加了盲人孩子们的迎新年晚会,“我捐款给他们只是物质上的帮助,他们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大。”晓英告诉记者,她有时候觉得自己不如这些盲孩子,盲孩子的坚强和快乐带给她很大的激励。

  “下个礼拜,我还会去一趟盲校,孩子们开学了,应该看看他们去。”只有在谈到这些孩子的时候,晓英的脸上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她告诉记者,这次去不但会继续给孩子们送上2000元钱,还会和学校商量每年捐助5000元设立奖学金的事情。

  遗憾:更需要心灵的帮助

  也许是聊了许久,晓英与记者交流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从捐助到工作、从治疗到家人和朋友……交谈之中,记者才渐渐了解到,晓英做这些“力所能及而又微不足道”的捐助已经有10年的历史了。

  1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让晓英开始实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愿望。“当时我请团市委的工作人员帮我找了一男一女两个家庭困难的孩子,由我来捐助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晓英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第一次捐助的经历。

  受捐助的小姑娘名叫雯雯,是一个腼腆而听话的孩子,晓英至今仍记得雯雯第一次从她手中接过捐款的样子,“她是那样的羞涩,要不是老师劝她,她恐怕都不会拿这笔钱”。

  雯雯学习很好,后来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晓英一直供她读完大学。可是到了大四,晓英渐渐发现雯雯有了变化,“她总是找借口问我要钱,我那时工作忙也没在意,总是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却没有和她做太多的感情交流”。

  晓英遗憾地说,大学毕业后雯雯就再也没有和自己联系过。她告诉记者,自己毫不后悔捐助雯雯,但是对于雯雯的变化却很自责。她觉得如果自己不仅只给雯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更多的与她交流,或许雯雯不会这样。

  有了这样的遗憾,也有了这样经验,在以后的捐助中晓英就更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现在除了定时给盲校的孩子们捐助以外,晓英还一直在资助安徽一个单亲家庭的三个辍学孩子。

  他们每年寒、暑假都会来南京一次,每次晓英都会帮孩子们把下个季节的花费和衣服准备好,而孩子们则要把自己的成绩单带来给晓英阿姨看。

  “平时我会常常和他们通电话,多和他们交流,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晓英告诉记者,去年母亲节的时候,三兄妹中的小姑娘给她打来了电话。电话那头,小姑娘向晓英提了一个她一生难忘的要求——“晓英阿姨,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当然!我一直都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电话这边的晓英泪流满面。

  孩子们总是会给病中的晓英带来惊喜。还是那个小姑娘,学期末拿了300元的奖学金,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晓英妈妈来电话,问晓英妈妈想要什么。尽管晓英再三婉拒,却实在不忍伤孩子的心。“没办法,最后我请她去当地的寺庙里帮我烧了炷香。”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些孩子能够快乐、幸福!”谈话的最后晓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并且是微笑的。

  ■采访手记

  结束与晓英聊天式的采访时已是中午12点,对于这个低调的、自己仍处在苦难中的热心捐助者,记者除了感动已经找不到别的形容词。

  正是有了无数像晓英这样做着“力所能及而又微不足道”的“小事”的好心人,这个社会才会更加温暖。而本报在春节前发起的“春雨行动”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希望能将社会上的好心人、热心人都集合在一起,共同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了能够让这份爱心一直传递下去,本报的“春雨行动”也将继续关注盲校、关注弱势群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