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变化,描述百姓美好生活———权威解读《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下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03:27 哈尔滨日报 | |||||||||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左楠 “十一五”规划,民生优先的蓝图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捧读《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取向”赫然出现在指导思想中。据起草组的专家介绍,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一观念渗透在规划的不同部分、不同层面,不仅体现在指导思想中、体现在对发展重点的选择中,还体现在发展任务和发展措施的安排中。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出民生优先的发展安排,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十一五”时期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类目标中,直接惠及百姓的占了重要篇幅: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等。 据介绍,规划的段落章节都折射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部分提出要形成便利民生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基础建设部分提出以“城市民生工程”为重点;城市管理部分提出要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环境保护部分提出重点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篇的主题思想就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社会保障、卫生体育、城乡居民收入、公共安全等,无一不浸润着这样的思想:向百姓贴近、贴近、再贴近。 让百姓安居乐业,让生活更加美好,这是党和政府的目标和方向,是百姓所盼所想,更是“十一五”规划的点睛之笔。 《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指导哈尔滨未来五年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百姓、造福百姓,这一份溢满浓浓亲民色彩的规划,桩桩举措、项项目标浓缩成“实打实”的民生大计,把未来的美好生活展现在我们眼前。 “未来五年,就是让哈尔滨的百姓过上更加富裕、更加便利、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的生活———这是规划编制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起草组的专家如是说。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规划将给百姓未来五年生活带来的变化,本报邀请参加“两会”的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规划中的一些民生热点进行解读。 出行更便利 关键词:城市民生工程 重点段落:推进以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危棚房改造、公共应急系统等为重点的“城市民生工程”。 权威解读 市人大代表、市建委主任 魏伟———“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城市民生工程”这一概念,确立这一目标,就是让市民住上暖屋子、喝上放心水,出行更便捷,让我们的城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到2010年,哈尔滨市将完成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建设城市三环路,建设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启动松花江隧道工程。同时加大城市路网建设,街路维修改造和土路铺装建设。到2010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6.49平方米。 哈尔滨市将启动磨盘山供水二期工程,改造松北前进地下水净水工程、呼兰区供水改造工程、净水厂工艺改造工程,到2010年末,随着供水管网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市民的饮用水水质将达到国家标准。推进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马家沟汇水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等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到2010年末,哈尔滨市城市污水的二级处理率将达到70%以上,松花江将更加清澈。 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将启动哈西南部供热厂新建、道里集中供热续建等供热工程项目,到2010年末,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将达到83.4%,将有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暖屋子”的舒适。哈尔滨市将建设公园绿地、绿化隔离区,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到2010年末,哈尔滨市人均公园绿地将达到10平方米以上,市民将出门见绿。 保障体系更完善 关键词:社会保障 重点段落: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差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权威解读 市人大代表、市民政局局长 徐振湖———“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将采取十一项举措,着力完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城乡联动的新型救助体系建设,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据悉,哈尔滨市将扩大城镇低保覆盖面,按照“分类施保”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教育、供暖、供水、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并探索新的专项救助内容。今年将低保人员大病救助的起付线由2000元降至1000元,将大病救助病种由6项扩大至9项。到2010年将住房动迁、殡葬办理等方面救助纳入专项救助体系。2006年年底前,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额达到70元。到2010年,低保标准比“十五”期末增长10%,达到220元;低保月人均补差额比“十五”期末增长20%,达到78元以上。哈尔滨市将在2006年底,在全市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今后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到2010年,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建立各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和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到200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和实施比较规范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8年前,完善、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增加大病救助种类,扩大救助范围,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接轨。到2010年,建立起包括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失地农民困难救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受教育机会更多 关键词:终身教育 重点段落:逐步形成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心,由学前教育到在职教育和老年教育、由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由学校教育到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各类人群提供适应需求、多种选择的受教育机会。 权威解读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局长 石永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哈尔滨市将整合学校、社区、企业、机关、街道、村社等国家和民间的教育资源,建立一批社区教育中心,在社区范围内为职工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等开展多样化、开放性、分散式的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根据当地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培养产业发展和农村急需的中等专门人才,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哈尔滨市还将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创建乡村基层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基地。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高等成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中专学校、技工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咨询和技能培训。哈尔滨市还将努力满足社会成员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需求。 看病费用更合理 关键词:看病难、看病贵 重点段落: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构筑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体制。 权威解读 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局长 谷励———“十一五”期间是哈尔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哈尔滨市将进一步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以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十一五”期间, 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加强各级疾病防控机构的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哈尔滨市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以建立健全市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健全院前紧急救援网络和血液保障体系为重点,大力提升哈尔滨市医疗救治能力。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服务功能完善,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工作,力争到2008年,在全市普遍建立起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食品更放心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重点段落:建立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施对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保健品的监管,建立食品、药品检测体系,全面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网络,切实保障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权威解读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程云志———“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将进一步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健全食品从农产品、食用动物产品生产到餐桌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推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全市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及时认真查处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严厉打击生产加工、销售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到2008年完成全市县级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哈尔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建设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整合食品安全信息,开展全市食品安全信息交流、采集、评估、发布和预警。 哈尔滨市将全面推进药品GMP、GSP的实施。加强对已认证企业的跟踪监督检查,每年要对80%已通过认证企业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深入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完善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并确保稳定发展。改造哈尔滨市现有药品批发企业或引进外地企业建设一至两个药品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积极探索并建立药品监管长效机制。 就业岗位更多 关键词:扩大就业 重点段落: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工作责任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 权威解读 市人大代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王莉———安置50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建立适应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就业结构。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就业形式。 哈尔滨市将完善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建立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有效机制。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体系,加强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为求职者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住房更宽敞 关键词:普通商品房 重点段落:住宅建设竣工规模2000万平方米以上,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80%以上。 权威解读 市政协委员、市房产住宅局局长 边洪霄———哈尔滨市今年将实行《哈尔滨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暂行办法》,变暗补“砖头”为明补“人头”。“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哈尔滨市还将适度发展商品房,满足不同层次的住宅需求。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居住条件。 今年哈尔滨市要在年度住宅建设计划中加大危棚房地段的住宅开发建设规模,引导投资和消费向危棚房地段集中,确保危棚房改造顺利推进。全年计划住宅建设规模920万平方米,竣工450万平方米,危棚房改造8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2平方米。哈尔滨市还将加紧组建开发集团,提高哈尔滨市开发企业的投资和运作实力,同时吸引国内外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参与哈尔滨市危棚房改造。 突出空间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首次增加“优化空间布局和载体功能”内容 与前十个五年计划相比,《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新增了“优化空间布局和载体功能”一篇。据《规划纲要》起草组的专家介绍,这是突出规划空间性内容的一个重要体现。 据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资源是国土资源,我国的国情是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较小,而国土资源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土地资源,是具有较强的不可贸易性的资源。所以无论国家、省还是哈尔滨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决定哈尔滨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必须突出空间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发展。 《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城市发展方略。专家对此进行详解: “北跃”———建设松花江以北、呼兰河两岸地区,建成以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商贸居住为主,以医药、新兴工业、绿色产业为辅的生态型园林新城区。“北跃”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 “西扩”———开发群力地区,建成集居住、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西扩”是城市重要发展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32.7平方公里。 “南延”———发展平房地区,建成国家机械制造业基地。“南延”是城市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方向,新增城市用地面积46.8平方公里。 “东优”———整合现有以工业为主的东部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迁出重污染企业,净化、美化阿什河生态环境。“东优”主要是优化、整合哈东工业区、成高子、新香坊、团结、动力东侧等地区,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1.2平方公里。 “中兴”———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结构,改善交通、绿化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建设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保险、会展等中心。目标是推进城市的更新和复兴,通过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搬迁城区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加大危房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建设大型居住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金融、贸易、教育、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层次,建构现代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增添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的调整和环境的改善。充分利用城市河流水系、城市边缘林地、农田形成的楔形绿地和城区道路、铁路及高压走廊建立的绿地生态廊道,实现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目标。 “外联”———构筑哈尔滨市都市圈,在整合发展主城区的同时,加强外部联系,建设6个卫星城和12个产业聚集区,形成生态环境良好,交通快速便捷,产业互补发展,功能齐全完备的哈尔滨都市圈。 名词解释 公共服务 是指由法律授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职能,其中,政府是责无旁贷的主导者。公共服务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它从最初的社会民间和宗教组织零星的自发行动,发展和演化为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系统的自觉行动和法定职能,期间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公共产品 是指一种非排斥性和非争夺性。非争夺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它的消费不能同时拒绝其他人对它的消费。严格地说,只有同时具备了非争夺性和非排斥性两种特征才是真正的公共产品。或者一种不是由个人或企业,而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决定其需求(代行消费者主权),或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的产品。 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绿色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农产品所强调的是有机农业的产物,通常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 都市农业 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现代服务业 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 现代物流 是储运技术革新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多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会展业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包括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经济研讨会等,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产品市场的开拓、技术和信息交流、对外贸易和旅游观光,并以此带动交通、住宿、商业、餐饮、购物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被称为“无烟工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