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穿越千年时空目睹五代歌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03 西安新闻网-西安日报

  

穿越千年时空目睹五代歌舞(图)

  出土砖雕实物———女舞者。

  

穿越千年时空目睹五代歌舞(图)
演出阵容

  前排:乐队指挥(男女致辞者,壁画)中排:左为女扮男装的舞者,右为男舞者。(砖雕)

  后排:左起为击鼓者、击腰鼓者、弹琵琶者、吹排萧者、吹箜篌者。(砖雕)

  图片摄影:记者王平 电脑制作:牛君挺 陈枫

  本报讯(记者原建军实习生马媛媛)在收藏盛行的当今社会,一个词语常被业内人士提起,那就是“捡漏”,意思是在市场上意外地淘到了被别人忽视掉的古玩珍品。而在考古界,也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就是“惊藏”,意思是深藏库府的极品文物从没亮相过,一旦展出就让人惊叹不已。昨天,我省各地的考古专家、博物馆负责人就在碑林博物馆“惊藏”了一回,看到了从来没有大规模集中对外展出过的五代时期“节度使”、“中书令”、“王侯”冯晖墓葬中完整的“乐舞砖雕”。

  中国古代“乐队指挥”形象首次出现

  凡是对中华古典文化略通一二的人,无不为古人笔下的音乐之美而陶醉。如: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司马相如善弹琴,琴名“绿绮”;嵇康“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五壑松”;李贺“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韩愈“自闻颖师弹……湿衣泪滂滂”;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洵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苏轼形容洞箫的余音“馀音袅袅,不绝如缕”等等。那么今人对这些古典文学中描述的乐器见过几件呢?

  冯晖墓出土的砖雕上刻画的乐器就能让今人大饱眼福,其中有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腊鼓、方响、笙、排箫、笛、筚篥等,俨然组成了一个配置齐全的小型乐队。虽然我国古代音乐艺

  术出神入化的境界早已广为人知,但看到这些砖雕中已经有了“乐队指挥”的形象,仍然让人有些惊愕。该墓出土的壁画中,有两幅壁画,分别为男、女“致辞者”,也就是乐队指挥。这些致辞者既要致辞,又要用竹竿做道具,指挥乐舞“勾队”(上场)和“放场”(下场)。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说,这些“致辞者”形象在我国还是首次亮相。

  韩国游客直呼五代乐手“穿着大韩服装”

  砖雕上的五代时期的乐人服装,都设计得开放、性感。女乐手内穿的红色抹胸一律清晰可见,外罩红色的曳地长袍和红色开领广袖长衫。那些女扮男装的乐手则是头顶为软脚圆翅幞头,着圆领长袖红色袍服,足穿黑色高靴。

  昨天从韩国釜山来的几名游客在碑林可算是收获不小,除了看到中国古代大家的书法外,还看到了韩国民族服装的文化源头。在“击腰鼓者”的砖雕画面上,只见乐手头戴着黑色的软脚幞头,身穿束袖左衽袍服,脚着圆头履;腰鼓置胸前,左手握槌。整个形象与韩国民族舞蹈中击打长鼓的形象特别相似,而乐手穿的服装也与《大长今》中的韩服几乎一模一样。难怪韩国游客还以为是中国古代乐手穿着韩国服装呢。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向几名韩国友人解释说,这说明了五代时期中原文化已经影响到了朝鲜半岛,包括服装、舞蹈等文化因素,不是五代人穿上了韩服。

  碑林博物馆负责人赵力光说,这些砖雕中的舞蹈者的胡人形象造型夸张,舞姿独特,反映了五代时期胡舞仍然流行在中原,也说明了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文化交流渊源流长的历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