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关爱扶起一个家庭(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3:05 今晚报 | |||||||||||
图为陈保汕从海南寄来的70多封信件。姜 樾摄 昨天下午,本报新闻热线突然接到一个从海南省打来的电话:“我代表全家人向一对天津夫妻说一声‘谢谢’,要是没有他们的爱心,我的孩子就没有一个能上学了……”电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大塘坡村的农民陈奕贵一家人来说,自从家中有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以后,命运的坎坷就接踵而来。1991年,还不到30岁的陈奕贵在扛重物的时候压坏了腰。为了让家中这棵“顶梁柱”不倒下,他们不但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们借了不少债。可是老陈还是落下了残疾,至今仍要拄着棍才能行走。随着三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三份学杂费成了这个家沉重的包袱。大女儿不得不在上完了小学后就放弃了学业。 8年前,就在陈奕贵痛心地让老二和老三也辍学回家的时候,一封来自天津的信和50元的汇款单被送到了陈家。陈家喜出望外,学费有了着落。陈奕贵从信中得知,原来雪中送炭的是一对刚刚结婚的天津夫妻穆娜和吴海涛,他们是通过“希望工程”找到了陈奕贵的儿子陈保汕。从那时候开始,陈保汕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给这对天津的“长腿叔叔”写信。但是由于家里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难,甚至买不起信纸和邮票,所以当时每个月通信的次数并不多。随着陈保汕的一次次升学,“天津夫妻”的汇款也从50元增长到一两百元,直到现在的每学期800元,从未间断。陈奕贵一家因为缓解了学费的压力,也慢慢走出了困境。一直心存感激的老陈在去年年底向当地的《海南日报》讲述了这个故事,《海南日报》也曾派记者赶赴天津寻找这对默默扶助陈保汕的夫妻。只是,穆娜和吴海涛为人都比较低调,从来没有在来往的信件中透露过电话号码,只有一个邮寄地址。结果,从海南赶来的记者很遗憾没能找到穆娜和吴海涛。 记者根据陈奕贵所提供的邮寄地址,于昨晚赶到西市大街的风荷新园小区,很幸运地敲开了吴先生家的大门,吴先生听说记者已经知道了捐助陈保汕上学的事,反而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吴先生捧出已经保存了8年的70多封信件,介绍了当年的情况。“当年我们正要准备结婚,就在办理安装电话登记时,我们看到了‘希望工程’的宣传。为了让我们结婚更具有意义,我们决定捐助一个贫困学生。”在这几年当中,他们一起贷款买了房子,穆女士也曾一度下岗,一年半前他们生下了女儿,生活并不宽裕,然而他们始终没有间断给陈保汕汇款。吴先生很坚定地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一般,但只要陈保汕继续上学,他们还会尽其所能地扶助他。 如今,就读于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的陈保汕已经上到了高三,很快就要面临高考。据了解,他现在是班里最刻苦的学生之一,每天6时就到教室读书,直到24时才离开教室。对他来说,最大的期望就是能考上天津的大学,能够到天津来,当面握着吴叔叔和穆阿姨的手说一声“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