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长林子村民和他们的“孤残儿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00:07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薛明 周雪莉

  关于家庭寄养

  家庭寄养方式是指由儿童福利院出资,让原生活在福利院的孤残孩子进入普通家庭,由普通家庭担负养育的责任,同时儿童福利院对寄养家庭进行管理和监督,双方共同保证
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方式。

  目前,集体生活式的养育是我国孤残儿童养育的主要方式,虽有利于统一管理,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却被忽略,使得孩子容易造成性格上的孤僻,以至成人后难与社会融合。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为孤残儿童找“家”,使他们在“养父母”的精心照顾下,正常成长。哈尔滨市于1998年开始了这种家庭寄养模式的试点工作。

  家庭寄养的基本程序为:选定需寄养的儿童?坂由希望寄养的家庭提出申请?坂按照有关条件对申请家庭进行筛选?坂对合格家庭进行培训?坂儿童与寄养家庭配对?坂试寄养3个月?坂正式签约家庭寄养。

  道外区长林子村是一个只有百余户村民的小村子,这里诞生了30多个寄养家庭。平日里,村民们不比吃不比穿,互相比着看谁家“儿子姑娘”养得好,这些孩子是他们的“编外”儿女,那些被遗弃的残疾孤儿。在这里,孤儿不孤,享受着家庭生活的阳光雨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堪称哈尔滨的“爱心村”,这里的村民质朴善良,大爱无声……

  如果不是孩子有残疾,你在村民家的孩子堆里、从村民的眼神里,根本分不出哪个孩子是收养的,哪个是自家的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忍心遗弃的残疾儿童,只能算一棵残草。这些孩子多数为中、重度脑瘫,智力的缺残让他们的生活根本不能自理,这些残疾儿童带给寄养家庭的是繁琐的家务和牵肠挂肚的照顾。但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家,村民们用他们朴实的行动,用他们伟大的母爱滋润着这些“残缺”的花朵。

  记者来到长林子村李大娘家时,一个5岁大的男孩笑呵呵地向我们跑来。57岁的李大娘搂过孩子说:“这是我‘二孙子’念国,5岁了,可还不会说话呢!”痛惜之情溢于言表。李大娘指着椅子上的男孩说:“这是我‘大孙子’念党,8岁了,什么也不会,就右手有点知觉。”对这两个“特殊”的孙子,李大娘十分“偏心”,根本不让别人插手,所有的事都亲历亲为。相反,对自己9岁的亲孙子,她倒是很少关心,她时常挂在嘴上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有手有脚比弟弟强!”老人的身教言传,让孙子也逐渐喜欢上了这两个残疾的弟弟,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弟弟们,带领弟弟们一起玩耍……李大娘看在眼里,喜在眉梢。

  说起这两个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的“编外孙子”,李大娘满脸洋溢着幸福。前几年李大爷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大娘一个人,看到邻居照顾寄养孤残儿童忙活得热火朝天,李大娘动心了,这既为社会做贡献,生活中又有了“伴儿”的好事,何乐不为?于是,3岁的念国和6岁的念党来到了李大娘的家。刚来时,他们不能站、不能坐,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李大娘,只要长期为他们进行康复训练,锻炼他们的肌肉,孩子的身体状况将逐渐好转。从此,每天天不亮,李大娘就起床为孩子们做营养早餐,接着为孩子们按摩。每次长达1个多小时的按摩,大娘都是累得一身大汗。李大娘还到邻居家“取经”———把孩子两条腿分别绑在自己的腿上,让孩子的脚随自己一起走动,这样的康复训练,李大娘整整坚持了一年多。精心的呵护和耐心的期盼……念国终于会走了。那一刻,李大娘哭了,那是喜悦的泪水!

  念党中度脑瘫,智力偏低,8岁了还大小便失禁。李大娘对这个孙子最为费心。她特制了一把小椅子,中间挖了洞,下面镶个盆,解决了念党“上厕所”的问题。这个办法简单有效,迅速在村里推广,李大娘说:“大家都是一个目的,更好地照顾这些可怜的孩子。”

  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将记者引到里屋,一个襁褓婴儿刚刚睡醒,他是李大娘抱回来的第三个孩子。去年6月,李大娘从市儿童福利院抱回了出生才29天的思凡,对这个“小三儿”李大娘更是视如珍宝,每天奶粉、蛋黄按要求喂,尿布衣裤勤着换洗。思凡只有睡着的时候才会离开李大娘的臂弯。大娘比以前更忙碌了,有时忙得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晚上也不能睡个囫囵觉,但大娘心里甜滋滋的,她最大的希望是能够亲手将这几个孩子带大、养育成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果不是孩子有残疾,你在村民家的孩子堆里,从村民的眼神里,根本分不出哪个孩子是收养的,哪个是自家的。

  收养孤残儿童的村民都有儿有女,不指望什么回报,只是想给孩子们一个家

  刘家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大家庭:两兄弟成家后与父母住在一起,一大家子10多口人———6个大人和8个孩子,其中6个是“寄养孤儿”。60岁的婆婆王丽娟是村里第一批“寄养妈妈”之一,她照顾过的孤残儿童有6个。随后,她的两个儿媳妇也加入“寄养妈妈”的队伍。这些年来,她们家已照顾过孤残儿不下10个。现在,婆媳三人照顾的6名孩子都是中轻度脑瘫儿。

  每天早晨5时不到,王丽娟就起床为孩子们准备早饭,然后喊他们起床、穿衣。孩子们生活不能自理,她就一个个给他们穿衣服、喂饭,再和儿媳们为他们一一按摩。因为长年照顾残疾儿童,王丽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连福利院的保育员都称赞她的手法高超。“这些脑瘫孩子不会说话,有什么需要,就哭,只要有一个哭,其他孩子都跟着哭,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我们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有时候看着他们哭得厉害,急得也跟着哭。所以,我必须‘揣摩’孩子们的心理,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现在孩子一叫就知道他们是拉了还是尿了,是渴了还是饿了。虽然照顾他们比照顾正常的孩子要烦神得多,但看到他们纯真的笑脸,我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谈起家中的孩子们,王丽娟如数家珍。在大人的感染下,王丽娟的孙子和孙女也很疼这几个孩子,帮着喂饭、换尿布。看着孩子们满屋跑来跑去,和睦相处,王丽娟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实际上,长林子村这些寄养家庭的村民们都有儿有女,家庭条件富足,他们并不指望这些寄养的孩子日后报答什么,这些身有残疾的孩子也不可能有所报答,对于这些村民来说,瘫在床上的孩子能下地走了、不会乐的孩子冲“妈妈”笑了……这些就足够了。

  一位收养母亲说:“这小人儿一养就有了感情,跟亲生的一样,不能割舍了!”她说自家的日子里就有这个孩子一份,“谁要弄走一个,我非疯了不可!”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些村民淳厚的情感。

  在这个村子里,随处可见这些孤残儿童的身影。不管身体是否健康,智力状况如何,让记者感到惊喜的是,他们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这些孩子们衣服整洁、得体,在屋里、院子里玩耍,过一会儿就会跑过来拉拉妈妈的衣角,围在妈妈身边转,满脸洋溢着幸福。那一幅亲密、和谐的场面,让人看了禁不住心头一热。

  村民们“利用”与福利院毗邻的“地域优势”争当寄养父母,“幼吾幼及人之幼”成为村里的风气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末,哈尔滨市就开始了家庭寄养的试点工作。说起长林子村之所以能成为“爱心村”,还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呢!由于这个村与哈尔滨第二福利院毗邻,村民们耳闻目睹了这些不幸孩子的身世,勤劳、朴实的村民在同情之余,产生了“收养”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的想法。村子里男壮年多是货车司机,经常开车外出,经济上富裕又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妇女,成了收养孤残儿童的主力军,他们用一纸申请为这些孤残儿童敞开了“家”门。

  现在,“寄养孤儿”已经成了这个村的光荣传统,许多家庭与孩子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亲情。邻居们看到寄养家庭其乐融融的气氛,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幼吾幼及人之幼”的风气在这个纯朴的村子中形成了一种动力,长盛不衰。几年来,长林子村村民的这些“编外儿女”没有一个因为遭受虐待或照顾不周而被福利院收回的,更多的是,当这些“心肝”们被好心人认养领走后,妈妈们思念成疾。

  据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院长陈静介绍,哈尔滨市实行快乐家庭寄养制度后,福利院将财政用于这些孤残儿童的经费全部转到寄养家庭,给每个孩子每月300元的补贴,但这些费用仅够维持一个孩子的基本生活,寄养家庭都要相对地补贴一些,所以他们在选择寄养家庭时对家庭是否具有爱心作为首要考察条件。福利院每周都会派专业的医师和康复师进入寄养家庭提供指导。家庭寄养活动的开展对孤残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进入家庭之后,孩子们除了在社会认知方面有所进步之外,由于得到细心的照料,在康复方面也有明显进展。

  陈院长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的孙妈妈收养了4岁的小男孩磊磊,孩子双眼弱视,无语言表达能力,智力低下,还患有自闭症,生活不能自理。孙妈妈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了一整套康复训练计划。她每天都花十几个小时一遍一遍地教磊磊说话,为他讲故事,领他到户外玩,多接触人群,磊磊的情绪逐渐稳定。几个月后的一天,妈妈在给磊磊洗头的时候,隐约听到磊磊好像说了些什么。孙妈妈当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搂住磊磊让他再说一遍,磊磊清晰地喊出了“妈妈”!磊磊妈妈那激动的泪水珠子般落了下来……她后来跟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创造奇迹说难也不难,就看你有没有恒心。

  几年来,这些孩子在寄养家长的精心照料下,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康复,他们都真真实实地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呵护。陈院长说,福利院需要像长林子村这样的群体,社会需要善良的人,孤残儿童需要快乐的成长环境。我们相信,这一切都会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