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志愿服务不应仅在法定节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6日15:22 金羊网-羊城晚报

  许多志愿者已将“爱心奉献、助人自助”作为生活理念,学者倡议更多人加入

  本报讯记者陈晓璇,通讯员淑芳、红英、杨凌报道:让志愿服务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前不久在中华慈善大会上提出了志愿服务“珠江模式”的广东青年学者谭建光,昨天来到荔湾区志愿者社区论坛,发出该倡议。

  带上情侣做好事

  “3·5”学雷锋日快到了,很多助人为乐的行动正在紧张筹备中。据介绍,广州市目前拥有青年志愿者60多万人,全市成立服务队884支,建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站)1113个,志愿服务基地523个。然而,如果志愿者们只停留在学雷锋日、义工日等法定节日做做样子的话,那么志愿服务将没意义了。为此,广东省青年志愿协会研究中心谭建光教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志愿服务。

  生命缘志愿工作中心的陈世杰响应号召:志愿服务的确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周末就是他们“爱心大放送”的时候。他从白云区太和出发,骑两个小时的单车到逢源街做“爱心教师”,帮助贫困或单亲家庭的孩子补课。他说,跟他同一组织的很多女志愿者,周末因做志愿服务而没时间陪男朋友,有时也会把他们带上,一起到社区“做好事”。

  志愿者也求“回报”

  谭教授指出,解放前靠家庭维护生活,解放后靠单位等集体维护生活,现在靠社区维护生活,必须建立公众生活圈互助的关系。“幸好我们已经有了志愿服务的‘珠江模式’”。谭教授介绍,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是最早产生志愿服务的地区之一,1987年广州市诞生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1990年深圳市诞生第一个正式注册的义务工作联合会。

  “珠江模式”在于,提出了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理念—————“爱心奉献、助人自助”。他们认为,志愿者追求“回报”是正常的。但这种回报不是金钱、物质的,而是公共形象、社会声誉、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素质提升、发展机会等方面。广东志愿服务也走向“平民化”,各地志愿者开展就近服务、分散服务、人性服务,让民众感觉志愿者不是英雄,是平凡的、可信赖的人。

  应考虑个人兴趣

  “珠江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涂敏霞教授坦言,广东的志愿者队伍须专业化,同时要更多考虑志愿者的个人兴趣,不能“赶鸭子上架”。如香港对义工的培训,更重视个体发展,所以义工能坚持做下去。

  广州大学毕业的甄蔼嘉告诉记者,由于志愿者机构太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她申请了好多年才成为志愿者,但当上志愿者后却发现很难找到“活”干。电大学生张冠天也说,由于信息渠道不够、信息不对称,很难做到自己“心水”的服务。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