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半坡人”下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6:37 华商网-华商报

  

“半坡人”下乡(图)

  进村的路,车不好走,宣教队工作人员拿着展板步行本报记者王智摄2月22日上午,半坡博物馆组织了一支10余人的文物宣讲小分队,走进了西安狄寨原上的夏寨村。这里距离半坡遗址只有5公里左右。

  狄寨原也叫白鹿原,古时这里森林茂盛,传说有神鹿在这里留下踪迹。6000年前,半坡人经常来这里狩猎。现在已是物非人非,森林没了踪迹,半坡人也早已长眠于黄土,成为在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的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对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当地村民天天如潮水般地来看他们的祖先。考古工作者现场讲解,答疑解惑,讲得精彩,听得入神。

  此后几十年,半坡博物馆一直是附近农民的乐土。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和博物馆越来越远了。不知道是博物馆遗忘了他们,还是他们遗忘了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决定走出家门,寻找老朋友,将“半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乡村的学校。可是村民的热情不是很高,七八百人的村子,只稀稀拉拉地来了几十个人。一位村民说:“没办法,现在人都追求现实的东西。”

  面对这一尴尬,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理智说:“这需要一个过程!”

  博物馆带给村民的也许并不仅仅是知识。对当地四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来说,半坡,意味着一段美好的回忆。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基本上都由学校组织来参观过。“印象深得很,坑坑子、崖崖子,都记得。参观要排很长的队,大家有说有笑,很有意思!”村民赵选乐高兴地说。

  那种文化带来的愉悦,那种“与人乐乐”的集体式的热闹与和谐,都找不到了。赵选乐说,大家现在都很少串门,就是过年的时候,关系好的才聚到一起喝喝酒,谈的都是挣钱的事。最没意思,可又必须得做。

  村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半坡,他们的热情显然比父辈高出了很多。在富有趣味地讲解中,孩子们上了一堂难忘的文化课。10岁的惠茗楠小朋友说:“没想到我们的祖先那么聪明,我们不能丢他们的人。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做贡献!”

  一位讲解员说:“我们给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今天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本报记者秦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