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诈骗案引起关注 陕西招办提醒警惕六类骗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09:06 国际在线 | |||||||||
国际在线消息:昨日,陕西省招生办总结历年发生的各类诈骗案件,通过本报拆穿高考招生六大类骗术,同时点出应对良策,提醒考生和家长、学校警惕,帮助社会各界加强防范。 高考前夕靠抓“侥幸心理”
昨日下午,省招办新闻发言人郝春槐介绍说,根据教育部新发通知要求,类似的非法中介诈骗仍是今年招生工作期间重点打击和治理的对象。 类似的招生骗术在高考前后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高考录取过程中。 骗术一:高考前,有人以提供试题答案为诱饵或提供作弊工具,如隐形耳机等,企图诈骗钱财。尤其是今年,我省开始自主命题,违法犯罪分子极有可能利用此信息诈骗。 对策:招生部门告诫考生和家长,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才不会上当受骗。实际上,招生政策既公开又公正,对于作弊行为是严肃查处的。 录取期间靠抓“钻空子心理” 骗术二:大量诈骗发生在高考录取期间。违法犯罪分子散布消息,称有熟人关系,如省招办或高等院校领导,考生分数不够可花钱上大学。 对策:这是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长的特殊心理行骗的。有的家长对社会存在不信任心理,有的有侥幸心理,有的存在不走正当渠道想达到目的的心理。因此,家长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高考招生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钻空子的想法绝不可能实现。 骗术三:骗子谎称在高等院校有硬关系,可以弄来上大学的机动指标,可花钱买此指标。 对策:这些骗子是利用家长心存侥幸或天下掉馅饼的心理。国家普通高校招生是公开、公正和十分严格的,指标不是高校领导说弄来就弄来的。因此,家长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心态。 录取后期靠抓“信息不灵心理” 骗术四:考生分数未上录取线,骗子便谎称,其在省招生办或高等院校可帮孩子加分数,但需要家长破费。这是骗子利用家长不知情心理行骗的。 对策:在高考招生工作中,省招生办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实际情况,有时会做出调整分数线的规定,而此规定是公开的、透明的。招生部门会通过多种途径发布此消息。但是,对在偏远的乡村或忙于工作、生意的家长来说,此消息就不一定能及时准确获知。 学生家长可随时咨询当地或省招生部门,或者随时上网登录查询“陕西招生考试信息网”(网址为www.sneac.com或www.sneac.edu.cn)。骗术五: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目前国家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来欺骗不知情的考生和家长。 对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别包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民办院校、高等自学考试、成人高考教育、网络教育、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考生和家长一定要细心辨别,不清楚立即咨询当地招生部门。 骗术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谎称,在缴纳若干费用后,可帮分数不够的孩子上“专本连读”的大学或者选择好学校或调整学历层次。 对策:其实,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即便是招生部门,也不能随便选择学校或调整学历层次。另外,目前,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根本就没有“专本连读”专业设置。(记者程彬)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