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让我们携手共造“红丝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7:36 扬子晚报

  近两个月的跟踪采访,记者深切感到,艾滋病,包括“恐艾症”,已经不单是一个医学上的问题,它更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一旦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病毒,不仅意味着生命的末日,还意味着失去工作、地位、友情、爱情、亲情,收获孤独、歧视、沮丧、绝望。

  “恐艾”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没恐过的人无法想象那种生命面临末日的恐惧和“悔青肠子”的痛苦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记者了解到,有很多“恐友”,抽血检验不下十次之多
,用了不同的试剂方法,时间间隔有的长达好几年,可就是不相信阴性的结果,无法从心理阴影中脱身。这些人都患上了忧郁症和强迫症。而比心理疾病更可怕的是知识的缺乏。“心灵家园”上曾经有人调查过“高危”者的学历,接受调查的280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达209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高知的群体,对艾滋病的知识却很贫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说出艾滋病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但是,却坚信上厕所也能感染、在医院打了针怀疑针头有病毒,甚至认为接触医院的门把手也会“中招”。事实上,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感染艾滋病。江苏各个疾控中心的数据表明,自从开始艾滋病自愿检测咨询以来,来自愿检测的绝大部分是“恐友”,而且相当一部分是恐握手,恐针头等等“瞎恐”的人。真正检测出“中招”的,是零星少数。

  这就出现这样一个尴尬:未感染者因知识缺乏导致“恐艾”而影响生产生活,真正的“高危”者同样因为知识缺乏而不去咨询(比如有一些经常找“小姐”的民工认为艾滋病是“富贵病”,自己没机会得,而艾滋病另一高危群体——吸毒者则多是被强制戒毒后才检测艾滋抗体)。更可怕的是,艾滋病携带者在潜伏期内都是无任何症状的,这部分人如果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害怕歧视而隐藏自己的感染者身份的话,这就等于在社会里埋藏了许多危险的传染源!所以“竹林仙翁”邹医生认为,防止歧视和关爱感染者与病人才是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关键所在。国内研究艾滋病的权威专家曹韵贞教授指出,作为一个艾滋病的医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也要是一位心理学家,一个社会学家。以权威的方式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彻底破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才是根本所在。

  从某种层面来说,“恐艾”未必是坏事。对有过“出轨”行为的“恐艾”者来说,这一段日子的炼狱也许可以让他们终身洁身自好,与艾滋病绝缘。有人说,如果所有人都恐过艾,那中国的艾滋病就会绝迹。确实,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科学检测“脱恐”的人都愿意成为志愿者,来加入艾滋病防控大军。江苏省也早已启动了相关的干预计划。但是,中国还没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几十万人,社会上花花绿绿的诱惑又随处可见,光靠“恐艾”这种休克疗法和疾控部门以及志愿者的努力是不够的。

  笔者想说,在防“艾”的前线,道德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一位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医生,我可以说,安全套确实能很好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但是,你不能理解为我这是在提醒你去性乱时戴上安全套。说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不是说安全套是绝对安全的,只有彻底远离“高危”才是“绝对安全”。不过,记者看到,在脱恐后“复高”(再次进行高危行为)的人居然也不在少数!邹静波医生说,对“复高”者,他只能送他们一句:夜路走多要撞鬼!所以,洁身自好的道德观念,也应该在防艾的时候站出来。要知道,现在连美国那样的性开放国家,在艾滋病困扰之下都提出了“固定性伴”的号召!

  明天起就要正式施行的《艾滋病防治条例》,详细规定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这体现了政府打破歧视坚冰的决心,可以说是正中艾滋病这个社会问题的要害。既然已经有了法律,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大家都携起手来,和众多的医生以及志愿者一道,拒绝高危行为,关爱艾滋病受害者,用心中的红丝带筑造一道艾滋病毒望而却步的长城。李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