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区医疗改革项目在深启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4:31 深圳特区报 | |||||||||
构建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真正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 国家社区医疗改革项目在深启动 【本报讯】(记者余海蓉)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突破口全力推进,深圳再次勇担改革排头兵
推行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 此次改革首先选择了宝安区的公明街道作为社区试点。改革的内容中,最为创新和核心的是构建两级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再造服务流程,推行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合理分流病员,真正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节约社会医药总费用。这也是卫生部力主的新医改方向之一,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举措,国家对深圳在这一方面的改革寄望很高。 据介绍,通过改革,区域性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关系,在院内设立共同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每周半天)在共同保健门诊坐诊及到区域性医疗中心病房参与住院查房,共同照顾病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钩一家首次转诊医院,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首诊机构。也就是说,大力推行居民首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小病在社区解决,社区解决不了才通过转诊网络第一时间送到上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治疗的模式。 市卫生局局长江捍平告诉记者,深圳在这方面的改革有相当好的基础:首先深圳的社康中心九成以上都是院办院管,转诊的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其次,深圳绝大部分的人口是外来劳务工,而目前在全市全面铺开的劳务工合作医疗,从一开始政策制订就是根据“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原则,这实质上就已经实现了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在参保人员中已经试点成功。 社区卫生服务强调公益性 此次改革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职能,研发有利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的适宜技术,探讨政府公共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模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高效管理模式等。 试点改革强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不能走“医院服务”的老路,而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的网底,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门诊服务、家庭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试点社区将结合政府要求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形成社区卫生服务。试点中还将对现有在岗人员进行重新登记聘用,按照每2000-3000人口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包括1名家庭医生、1名社区护士,0.5名公共卫生医生或护士,以及根据居民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口腔保健医师、心理医师等其他专业人员。 此次改革强调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公益性。试点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用房 由政府统一规划按照社区建设原则配套建设;经费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筹集,纳入政府财政年度计划;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耗材及其他非核心性业务服务实行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收入与机构服务收入脱钩,由服务完成的质量与数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因素确定,以团队为单位计算 总额,再在团队内部进行分配,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居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监督 此次改革试点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加强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设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居民委员会负责人、居民代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以及管理本部代表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民意小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进行监督。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承诺—披露—分析—发布—惩罚”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每年年初以书面形式向辖区居民承诺服务目标,年底对所做承诺项目进行自行评估并将结果对社区进行披露,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了解,缩小健康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除了社区居民的监督外,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每年也将对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进行系统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