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如何解农民“别墅”里的就业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6:31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家似别墅住不得 离乡背井打工去

  □绵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日新村居民渴望家门口找工作;

  □由于周围企业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以及当地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管委会说,要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还需一个长远的过程。

  记者近日在距绵阳市区约10公里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日新村小区采访时发现,这里一栋栋漂亮“别墅”的户主,全是周围失地的农民。由于周围企业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以及当地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难以在家门口就业,不得不外出打工。“其实我们不想走。”一位刘姓小伙子说,好不容易修好的房子没来得及享受就要离开,实在有些不舍。

  A .居住篇

  远看是“别墅” 近看是农屋

  2月23日上午,我们来到距离绵阳市区约10公里的日新村小区。当一排排红瓦黄墙的新式单体洋楼气势恢宏地出现在眼前时,我们仿佛置身于欧洲繁华小镇。洋楼为仿欧式建筑,有两层和三层两种,统一采用米黄色外墙砖和红色欧式瓦,门窗边缘均装饰仿古罗马浮雕。小区门口,牌坊上“日新村”3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小区,进门处村委会办公楼地面上杂草丛生,房屋之间空地上,房主们“因地制宜”地种满了胡豆、青菜、葱等各种蔬菜。小区主干道旁竖立着一排木桩,电线从木桩上牵入各家各户。我们走进一姓蔡的农家“别墅”,蔡家除铺了地砖外,墙上只是简单地抹了一层水泥,房间内没有任何装修,也没有什么家具,屋里停放着一辆旧自行车,墙角撂着几把老式竹椅。“别墅”里没有通天然气,他们还是用柴禾煮饭,厨房被烟熏得漆黑。

  按规划修建 拿补助建“别墅”

  房主蔡大姐讲述了修楼始末:他们一家三口原为日新村5社村民,有2.4亩耕地,有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旧瓦房。2002年底,耕地和老屋被前来投资的企业占用,一家人便响应农科区管委会号召,于2003年4月来到规划中的日新村小区内建起了新房。房屋拆迁中,管委会按照每平方米70元与每平方米100元两种标准,一次性赔偿了拆迁费用1.7万余元。

  管委会规定,凡按照统一规划的户型修建,管委会发给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户型补助。蔡家按规划要求,修建了一幢占地面积76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获得了管委会发给的3400余元户型补助费。由于家境困难,新房修建中使用了部分旧材料,建房仅花费5万余元,但蔡家还是欠下了2万多元债务,其中包括1.7万元信用社贷款。

  “修房的人普遍欠了债。”不少大爷大娘纷纷围过来向我们介绍情况,“但与以前相比,住房条件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

  B.生活篇

  土地被占用后 每月领生活费

  据了解,日新村村民土地被占用后,管委会视占地情况按月发给生活费,土地被全部占用者成人每人每月可领取生活费110元,16岁以下儿童每人每月领取生活费55元。蔡家土地全部被占用,管委会每月发给其一家3口共计275元生活费,为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偿还银行贷款,蔡某夫妇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

  由于政策原因,日新村小区内的居民目前尚未拿到房产证,房子无法出售;由于离市区较远,房子没有人租,靠房吃房的愿望落了空,这笔政府发的生活费便成了“别墅”主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

  改善住房条件 修建全是自愿

  下午,记者来到农科区管委会采访了相关部门。据了解,2002年以来,绵阳市农科区内共规划和修建了日新村、白山寺村、活观音村、五道坪村商业城等4个小区。其中,日新村小区从2002年初开始修建,是4个小区中修建最早,目前相对完善。

  “修建小区全是村民自愿。”农科区征地拆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谢再周说,小区建设中,对按照统一规划户型进行修建的村民,根据建房大小,有关部门每户实施3000至6000元不等的户型补助,并为建房村民提供银行担保。目前,日新村小区已建成的237户新房中,全部自愿采用了管委会规定的样式。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管委会对房屋的内部装饰和使用材料没有进行明确限制。谢说,新房建成后,不仅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也方便了管理,是村改居的大势所趋,而且做法也不算太超前。

  要过好日子 还需广开门路

  “领取生活费比种地划算得多。”谢再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人均一亩耕地计算,大春种水稻,亩产1200斤,价值720元,小春种小麦,亩产600斤,价值360元,共计收入1080元,除去各项支出约500元,获利润约580元,远远低于管委会发给村民的每月110元。由于大部分村民失地后已经农转非,管委会还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发给10至50元不等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以保证这部分村民收入达到160元的低保标准。

  “这些还仅仅是村民不需劳动就能得到的。”谢说,村民可以把以前种庄稼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获取其他经济收入上,只有广开门路,拓宽来源,才能过上好日子。

  C.就业篇

  劳动密集企业少 村民难达用工要求

  我们在小区内很少看到年轻男子的身影,“青年男子都外出打工去了。”一刘姓小伙子解释说,由于没有了土地可以耕种,小区里的壮劳力春节后便陆续前往北京、新疆和沿海城市打工去了,“再过两天我也要走了,到北京去建筑工地打杂”。据日新村村委会主任张永平介绍,小区内目前居住近千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壮年男劳力300多人,年轻女劳力近300人。

  农科区管委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劳动就业科科长张兴民说,管委会在引进项目时,都对前来投资的企业提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地村民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效果不理想。农科区成立前后引进项目达110余个,但已经建成和在建的项目仅有30多个,而且项目中没有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同时,引进项目多为农业科技项目,周围村民基本上达不到企业用工要求,用人单位只好从其他地方招工。

  招工来了百人 够条件只有10余人

  “两年前,我们厂刚成立的时候,曾对外招收了200名民工。起先,我们把主要招工对象定在日新村,但是来了100多人,够条件的我们只招到10多人。”日新村某外来投资企业的张总告诉我们,“当时一些前来报名的村民有的说我们的工资低,有的又说工作太累,刚开始时,他们总以为外面遍地都是黄金,结果有的碰了一鼻子灰,又回到我们厂的人都有。”张总说,通过在家一段时间的“待业”和体验在外寻找工作的艰辛,目前不少村民已经能够正确面对就业和“待业”。

  创造就业岗位 加大培训力度

  “目前,我们正在为村民们留在家门口工作创造条件。”张兴民说,一方面管委会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签约后合同履行的成功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大对村民的培训,逐渐使更多的人具备家门口就业的技能。据介绍,2005年管委会对3000多名失地农民进行了就业培训,但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仅有300余人,其中近200人进入了当地新建成的企业。张兴民解释说,由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成本太高,目前更多的是就业引导性培训,以方便村民们外出打工,“要实现村民们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还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文/图丁伟记者廖兴友

  绵阳新闻热线:1373071700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