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平凡中书写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7:29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周怀立 通讯员 刘琼瑶 刘杰 柳舞

  如果不是亲耳所闻,真不敢想象。就是这样一个面积100多平方米、设施十分简陋的车间,每年居然生产贵金属铟60吨,市场价值近5亿元。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不敢相信:就是在这个四季不能关窗户、充满有毒异味狭小
空间,株洲冶炼集团公司稀贵冶炼厂铟工段置换班班长颜湘梅戴着防毒面具,居然年复一年,坚守了23年。

  小人物的大贡献

  眼前的颜湘梅,个头不高,一身工装,不施粉黛,朴实而平凡,和笼罩在她身上的“传奇”色彩相去甚远。

  颜湘梅当然没有注意到我们脸上吃惊的神色。她只是很熟练地向我们介绍着车间里的设施:“这是置换铟槽”、“这是过滤池”……说着,还不断地演示操作的动作和介绍操作程序。她的介绍是那样的投入,而她的这种神情又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场的人。

  在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的株冶集团,颜湘梅只是一个小小不起眼的班长。但她却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平凡不等于平庸。

  2003年之前,她所在的工段置换后液含铟合格率只有80%,不少金属铟在置换过程中流失。为攻克这一难关,只有中技文化的她,追着相关技术人员虚心求教,利用休息时间跑图书馆、书店,同时也在岗位上不断试验。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掌握了最佳的置换搅拌过滤时间、原料比例和置换温度,使置换后液合格率达到100%,每年可多回收铟70公斤,创造效益150万元。

  铟加工过程中,会留下一些铊渣。这些铊渣尽管不易处理,但含铟量却达40%至60%,如果不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浪费。见到这种情况,颜湘梅再次坐不住了,又是找资料,又是做试验。通过利用铟熔点低、比重大的特点,对铊渣进行加热,再通过专门的几道技术处理,她最后实现了铟与废渣的彻底分离。去年车间共从铊渣中回收铟170公斤,创造价值150万元。

  由于包括颜湘梅在内的铟工段职工的努力,2005年,株冶的铟产量突破60吨,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产铟和出口第一大户,而株冶的“火炬”牌精铟也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的民族产品。

  永远的“两点一线”

  铟作为一种贵金属,已经成为制造电脑电视荧屏和汽车玻璃不可或缺的材料。颜湘梅作为一个置换班班长和家庭的一员,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正是这种不可或缺,使她不可避免地要两个肩膀都常年压着沉重的担子,要永不停歇地奔走在车间到家庭的“两点一线”上。

  今年43岁的颜湘梅,从20岁参加工作,就在置换班。23年来,她每天的轨迹就是上班、下班、做家务。

  在车间,她是班长,凡事都得带头。去年8月,酷暑难忍,但工段却偏偏下达了额外的任务。尽管已连续几天没有休息还犯着腰痛病,但她二话没说,揣上止痛药就上去了。车间里,“出槽”是最辛苦的工序,要爬到近一人高的工槽里,把海绵铟用人工铲到桶子里搬出来。但那天恰恰海绵铟含量高,根本铲不动,她只好艰难地趴下身子,用手指一点点地抠。待她干完了一切,脸上工作服上都变成了黑色,腰也直不起来了,在同事的搀扶下才回到家。但是,第二天她照样又出现在车间里。

  在家里,她是主妇,凡事都得操持。每天早上6时,她就得起床,给上学的儿子做饭。每天下班,不及片刻休息,她又得开始做晚饭,等着儿子和丈夫。前年中到去年中,她公公患病住院有一年之久,恰在这时,她婆婆也崴了脚不能自理。作为儿媳,她没有理由推辞,一天团团转,又把“两点一线”跑成了“三角形”,有时转得甚至不知方向了。但即使是这样,她每年仍然义务加班60多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