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城市养老调查之三--精神养老为晚景添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0:09 河北日报

  吃饱穿暖之后---精神养老为晚景添色

  满桌美味佳肴,代替不了一声关切的问候。当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众多老年人渴盼的就是精神上的寄托和情感上的慰藉。

  养老院:变着法给老人找乐儿

  每周二下午和周四下午,是省会长安社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最高兴的时候。这两天的音乐欣赏课和趣味数学课,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82岁的郭大妈是老年公寓的活跃分子,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老人们凑在一起学点东西,说说笑笑,图得就是个乐和。心里头舒坦了,比吃什么补品都强。”

  在老年公寓,跟郭大妈有相同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数。田连会大爷今年80多岁了,但老年公寓的活动样样少不了他。“公寓组织听音乐、猜谜语,就是让老人们的脑子动起来,有助于防止脑萎缩,学会学不会并不要紧。”田大爷说。

  葛老伯也是老人中的学习迷,70多岁的他不但学会了上网,还在练习用拼音打字。工作人员在电脑中专门为葛老伯建立了一个文件夹,里面存着他输入的唐诗宋词。

  老年公寓负责人李永奇告诉我们,在老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好满足后,如何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为充实、快乐,是每个养老机构的管理者都应该考虑的。为此,他们给老人们安排了英语、趣味数学等课程,不定期放映一些老电影,有时会租车带老人们游览省会的一些公园、景点,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还准备带他们去看省会城市发展规划的沙盘。“让老人们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信息,他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得到充实。让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打造一个‘学习型’老年公寓,是我们的目标。”李永奇说。

  子女:老人眼中最渴盼的风景

  田连会大爷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十分满意:在老年公寓吃得好、睡得香,最主要的是孩子们都很孝顺,隔三差五都会来探望他。相比之下,85岁的肖老伯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则不是那么高。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他爱好文学,在老人中难免有些曲高和寡,找个可谈得来的并不容易;两个子女都在外地,逢年过节也不一定能来一趟。“孩子们太忙,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他们经常给我打电话。我自己一个人过也习惯了。”说到别的老人常有人探望,肖老伯忙为自己的子女“辩护”,但目光中多少有些无奈。

  跟肖老伯住同一楼层的一位老大爷的情况较为特殊。老人来老年公寓前一直跟一个子女同住,于是,他将所有财产都给了这个孩子,引起了其他子女的极大不满。“很少有孩子来看他,有时住宿费都得催才有人来给他交。”工作人员望着正在发脾气的老爷子说。“他的做法对孩子们来说确实不够公平,但老人都这么大岁数了,何必再跟他怄这个气?”田连会大爷同情地说。发完脾气的老大爷孤零零地坐在轮椅上,低着头。

  长安社区老年公寓许多房间的外面都挂着一个塑料袋。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都是孩子带给老人的水果,放在屋里怕坏了。

  在省会夕阳红老年村,许多房间也都堆满了孩子送给老人的营养品。然而对于老人们来说,他们并不看重这些许久也吃不完的东西。89岁的颜兴业老人扶着女儿的胳膊,心满意足地在阳台上溜达着。一位79岁的大妈则说出了这样的话:“孩子们谁最后喂我一口水,我就把房子留给谁。”

  同一屋檐下的老人:慢慢陪着你走

  81岁的贾老爷子和76岁的田老太太住进夕阳红老年村半年多了。因为房间紧张,老两口一个住进了楼房,另一个被安排在了平房。每天上午10时,田老太太都要去208房间看望腿脚不利索的老伴,到了夏天则是一天去两趟。“愿意让我搬进来吗?”田老太太扶着老伴在屋里遛弯,问着几乎每次来都要问的问题。“愿意。”贾大爷重复着同样的答案。田老太太说,有时两人就这么坐着,也不说话,但看着跟前的老伴,心里头就觉得踏实。

  跟田老太太同屋的邢大妈今年90岁了,前一阵子生了场病,田老太太跟着服务员一起忙前忙后,照顾这个老姐姐。“累活儿都让我妹子干了。”谈起室友,邢大妈满是感激。

  据了解,目前同住老年公寓的老夫妻并不多,对于他们来说,眼前有这些住在同一住所的老人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夕阳红老年村的工作人员说,春节前夕,许多老人都互相打听是否去孩子家过年,一个说不去,几个关系不错的也都纷纷表示要留下来;一个被孩子接走,同屋的老人则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态,有的甚至会哭起来。

  郭大妈和齐大娘是老年公寓的室友。老姐俩的生活作息时间完全一致:早晨6时起床,中午略做午休,晚上9时准时上床睡觉。郭大妈说,同住一屋碰上个生活习惯相似的也不容易,因此,她们相处得都挺愉快。

  田大爷告诉我们,他和住在4楼的潘老爷子最谈得来,两人岁数一般大,都性格开朗,因此特别投缘。每次吃饭前,潘大爷都提前下楼,碰上田大爷在大厅歇着,就过去聊一会儿;若是田大爷还在屋里,他就进去一块儿听会儿戏。时间一到,两位老人再一同慢慢朝餐厅走去。

  本报实习生 阎辉 本报记者 杨倩 李文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