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千年“花坞”现身逢源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16:0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寻觅二十五年后,一位老者离奇地发现了一块石联,也许会结束一段多年未息的争议———千年“花坞”现身逢源街?

  文/本报记者童雯霞/通讯员林虹图/本报记者陈文笔

  “云津小苑新花坞,津渡遥通旧石桥。”关于广州“花坞”的记载,古已有之。但
“花坞”究竟在哪里?却一直争议不休。前天,荔湾区逢源街在巷内挖出三块残垣,拼出传说中“刘王花坞”遗迹“祀崇花坞乐平康”的下联。有专家认为,无论这个惊现的“花坞古迹”是否千年石联,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考证的西关之“古”。

  踏破铁鞋觅得石联

  昨天下午,记者在逢源街耀华社区门前看到了这块石联。石联已断成三截,满是尘泥,但“祀崇花坞乐平康”七个字仍清晰可见。发现这三截石头的,是荔湾区房管局的退休干部潘先生,而为了这个下联,他整整追寻了25年。

  逢源街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龙津西路逢源涌畔的文塔曾有一块石匾,刻着“古之花坞”四个字,后来石匾不知去向,同时失踪的还有一个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石联。多年来,住在西关一带的文史爱好者都力图寻找“刘王花坞”的遗迹,探寻“花坞”的真正位置。1981年,潘先生也加入这个行列。25年来,他无数次地走过逢源街,细细地探查过每一条路,但终是一无所获。去年12月13日,潘先生到耀华社区探望老友,行至未启用的地铁口附近时,突然发现旁边有一条未曾走过的小路。踏上石板路,他突然发现石头上隐约有“花坞”二字。“当时我心里‘突’地跳了一下。”潘先生蹲下来一看,竟然发现了梦里无数次见到的这块石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千年“花坞”现身逢源街?

  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潘先生迅速将此事告诉了街道副主任胡大同。前天,街道将三块断石挖出,打算作进一步的保护。

  右图:古老的石联,青葱的孩子

  千年以来都是福地

  研究西关文化多年的胡大同告诉记者,今天的“西关”在一千多年前是南汉皇帝的离宫苑囿所在地,昌华苑、显德园、芳华苑、华林园、花坞等皇家园林,分布在荔湾泮塘,故西关又有“西园”之称。他认为,如果这是一千多年前“刘王花坞”的遗迹,那就可以证明“花坞”就在华贵路观音庙一带河涌基堤之上,花农利用基堤种花卖花,是广州被称为“花城”的最早见证。“这也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西关就是土地肥沃的一块福地。”

  “这件实物印证了历史上有‘古之花坞’的传说。”谈及这块石联的意义,潘先生说,这说明广州最早种花的地方在西关,城市发展后才迁到了芳村那边。

  石联记载西关故事

  石联是否真有千岁?对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魏晋隋唐考古方向的郑君雷副教授认为,尚不能作此判断。他认为,南汉石联只是一种可能,但也不排除其他朝代的文人学士附庸风雅竖了这对石联。

  他介绍说,石头是无机质,难以判断朝代,应当结合石上的字体与埋藏地层性质等综合判断,他建议保留挖掘现场,组织专家论证。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名园篇描述道:“其塘者有花坞、石华林园,皆南汉故,逾龙津桥以西,烟水二十余里,人家多种菱、荷、茨、芹之属,其地总名西园关。”中山大学民俗学专家叶春生教授说,花地、西关都是广州最早种花卖花的集散地,但最早的记载也只有两三百年历史。

  郑君雷认为,无论石联是否能推到千年的南汉,它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为它至少记载了某个朝代人们的观念和广州西关的故事。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